漳州花农61年前给毛主席寄水仙花 信件“传家”芬芳记党恩
61年前,漳州花农给毛主席寄水仙花,当时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信给予感谢和激励
信件原件
“当选为培植水仙花的模范,这值得嘉勉的……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给毛主席送礼了。”又到毛主席诞辰日,龙海市九湖镇蔡坂村80多岁的张北山,和当年父亲一样,总要带着家人重温当时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回信。61年过去了,信件虽已发黄,但话语早已深深“种植”在张家人的心间,激励了他们几代人,以种植好水仙花为己任。
信件的全文如下:
张恭阳同志:
寄给毛主席的信、照片和水仙花十二颗均已收到,谢谢你的盛意。由于你认识到组织起来的好处,积极地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发挥了劳动热情,进行深耕细作和精心培植,因而使1954年的水仙花又得到了增产,你并两次当选为培植水仙花的模范,这是值得嘉勉的。我们特为你在生产上取得的这一重大成绩,致以祝贺。
希望你继续努力,更多的采用新的技术,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以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支援解放台湾。现中央已有关于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给毛主席送礼了。
此致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1955年1月8日
这封信,张家一直视为传家宝。
张北山的父亲张恭阳,家住龙海市九湖镇蔡坂村。明清以来,张家世代以种植水仙花为生计。可在张恭阳出生后,社会四处战乱,一家子惶惶不可终日,还勉强种植水仙花。1933年,张北山出生,正遇大旱三季无收,当地农民大批逃荒。
为了活命,张恭阳只得忍痛放弃他“心头肉”的水仙花,将一家七口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花田典当给地主,而后带领全家在村后圆山山坡开荒造地。一想到几百年的种植水仙花传承要在自己手上断绝,他就揪心地痛。在这种苦日子里煎熬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了漳州。张恭阳从新塘乡分到了五亩良田,高兴地复种水仙花。随后,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农民也种植水仙花,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1953年7月发生旱灾,9月又遇台风大雨,花农雪上加霜;本以为第二年春天能有个好的开端,可是祸不单行,1954年春天又遇罕见的旱灾……救急如救火,当地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把群众的生计当做头等大事,组织农民依靠互助组、合作社做好“抗旱保种”斗争,并取得了成功:不但大大缩小了受灾面积,而且取得抗旱保丰收的好成绩。群众都说:过去的灾年是“当官的花天酒地,市集上黑天暗地,老百姓呼天喊地”,现在的灾年是“共产党管天管地,抗旱灾惊天动地,老百姓欢天喜地”。
张恭阳以感恩的心,在抗旱中表现特别突出,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第二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张家的四个儿子,也都读上书了。张恭阳感激党中央、毛主席的救苦救难之情,老想着寄上几颗水仙花球给毛主席,以表示感谢。恰好,1954年12月,厦门日报的记者前来采访劳动模范,张恭阳请记者帮他表达对毛主席的心愿。听了他的故事,记者毫不犹豫地帮他写了一封信,并拍了他在水仙花田的照片,然后将十二颗水仙花球和照片、信一起寄给毛主席。
时隔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了信。信的内容真切贴心,鼓舞人心。张恭阳激动得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说:“国家主席没有看轻农民啊!”只在扫盲班读过60天书的张恭阳,整天高兴得不得了,居然写起了不成文的诗:生在旧社会,活在苦水间;兵荒又马乱,生命难保全。来了共产党,解放把身翻;种花获表扬,寄花给中央。临终前,张恭阳把信件交给儿子张北山,并嘱咐他要精耕细作,种好水仙花。张北山一生从事水仙花栽培销售工作,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凌波仙子》时,以张北山为主要人物。如今,张北山的后代追随步伐,在几亩水仙花田里继续耕种。
☉通讯员 杨燕芬
记者 罗培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