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艺面临失传 古稀老人让竹器手艺在“微缩世界”留存

漳州新闻网   2016-12-22 09:32

­  竹器,曾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闽南农家中,或多或少都有几件竹制家具,甚至可谓“无竹不像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器越来越多地被木料、金属和塑料等制品所替代,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在龙海榜山镇园仔头村,有位竹匠,以微缩版的形式留存人们的竹器记忆,他就是古稀老人朱益贤。

­  朱益贤师傅展示其制作的微缩版竹家具

­  1947年,朱益贤出生在南靖,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13岁开始辍学跟着姐夫学做竹器,之后在南靖竹器厂工作。“那时因为兴趣,很快就上手了。”朱师傅说,当时每年举办两次广交会,他们厂都会组织一批竹制的沙发、矮凳子、沙滩椅、竹剑等样品去参展,备受欧洲、日本等国家销售商的喜爱。“因要做出口产品,苦于找不到相关书籍、图片等资料,我就问过长辈师傅,为什么没有做竹产品的相关资料,没想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做竹子的上不了书’。”那时,朱师傅心里就冒出一个想法:“有时间,一定好好钻研。”

­  上世纪70年代末,朱益贤结婚了,娶了一位龙海姑娘。这时,南靖竹器厂并不景气,朱益贤决定带着技艺到龙海独自闯荡。有了多年的制作经验积累,朱师傅通过钻研,学会了如何制图,并将每一种竹器的工具使用方法、制作原理、制作方式详细记画出来,为竹器制作工艺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其实,画图很难,竹子是非规则性的,很多数据要计算也是相当的有难度。”朱益贤师傅骄傲地说。

­  多年从事竹器制作,特别是在竹器制图方面的研究,让朱益贤师傅在同行中小有名气。1995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厦门举办一场绝技表演,需要一位懂竹器制图的师傅。经人介绍,主办方找到朱益贤,聘请他为制景师。此后十多年,只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活动,朱师傅就跟着走南闯北为演出布置舞台背景。“佤族、侗族、傣族、苗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建筑我都制作过。”朱师傅说。2007年,厦门园博园建造漳州馆,他还参与建造了语堂溪、凌波水舍、景观墙等建筑,获得了最具民俗奖。

­  从事竹器制作已有五十多年,朱益贤师傅虽然陆续收了几个徒弟,但后来却没有人真正从事这个行当,女儿也只会打打下手根本没有学到竹器制作精髓。“竹子是很好的制造材料,而且生长周期快,仅仅4年生长周期的竹子就可以用来制作家具。”朱师傅感慨地说,“随着年纪增大,体质比以前差了,现在越来越少人做竹器了,真的很怕这门手艺就此中断,多可惜啊!”

­  眼见着自己痴迷竹器制作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上世纪80年代初,朱益贤师傅就开始有心收集和保存相关资料。“我想凭一己之力做点有意义的事,把这些竹器家具做成微缩版,以便给后代留下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就这样,只要一有空闲,朱益贤师傅便开始研究、制造微缩版竹器家具。微缩版竹器家具比平常的竹器家具要难做很多,不仅要研究好家具的比例,而且所有的制作工具都要重新改良。为了制作微缩版的竹器,朱师傅研究制造出迷你版的锯子、圆凿等工具,凭借着他几十年的工匠技艺,硬是用手工打磨出几百个零部件,按照比例,将官帽椅、博古架、母子椅、套装椅等这些传统竹器家具浓缩于咫尺之间,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实物几乎一模一样。

­  二十多年来,朱师傅已成功制作出了上百件各式各样的微缩版竹器家具,下一步,他还想把曾经制作过的三十多种竹建筑也用微缩的方式保存下来。虽然现在时不时有人慕名上门向朱益贤师傅重金收购微缩器具,他都舍不得卖。“只想有机会把这些作品展出,让年轻人在这个机械化不断普及的时代,了解过去的传统竹器文化,牢记祖辈们的智慧。”朱师傅说。

­  ☉记者 邓娜

­  通讯员 林芃 方勇顺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漳州以旧换新补贴 再辟新渠道
  • 漳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漳州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三次会议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