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综述:提质增效奏强音

2016-09-23 08:48 来源:漳州新闻网 0

­  仓廪实则百业兴。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何发挥优势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一直是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中之重工作。特别是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全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为中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注重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市,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漳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

­  昨日下午,在漳州双第华侨农场鹭凯生态农庄的休闲农业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对30000株首批引种的牛奶红宝石草莓种苗进行育种培根。该农场致力推动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今年计划依托我市现代休闲农业示范点鹭凯生态农庄引种牛奶红宝石草莓15万株。记者 蔡文原 游斐渊 摄

­  漳州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以全市域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了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对台农业合作基地、花卉生产集散中心,更成了人们交口称赞的“中国食品名城”“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中国石斑鱼之都”。 “鱼米花果之乡”的魅力与日俱增。

­  在这片历经数载耕耘与蜕变的土地上,一幅粮仓满、花果丰、百姓富、乡村美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  现代农业高位突破

­  规模、档次和效益综合提升

­  连片的智能控温大棚区,鲜嫩饱满的瓜果已缀满枝头,刚摘下的新鲜蔬菜正在挑拣区被精选装箱、等待运输……初秋时节的云霄佳洲岛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一派盎然。2015年,该园区总产值达1亿元,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12000户农民致富增收。

­  而这仅仅是我市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随着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加大科技智能驱动、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政策红利的相继释放,我市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不断做细做深,九大特色产业不断做精做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不断取得新突破。

­  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为发展方向,全市创建区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17个、农产品生产专业乡镇46个、专业村156个;漳浦县花卉苗木种植大村,实现年均总产值达5亿元、花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至2015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近50%,年新增省级果蔬花卉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年建设4个上千亩和4个上500亩设施农业示范片。以蔬菜钢架大棚、工厂化食用菌栽培、蝴蝶兰温控栽培、深水网箱养殖为主的各类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130万亩以上,年产值超250亿元。

­  与此同时,我市启动创建24个国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成效显著。仅2015年“一区两园”建设就带动了70个重点项目、拉动投资16.2亿元,争取到国家、省市补助资金6870万元,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效益皆得到了大幅提升。

­  2011-2015年间,全市农业年总产值从517.85亿元跃升至683.89亿元,年均增幅达4.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128元增长至13866元,年均比增12.1%,总量、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  富美乡村宜居宜业

­  一产接二连三增效增收

­  强化农业基础的同时,我市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新产业,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不断丰富产业形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自2013年以来,我市相继投入了近20亿元资金,以“百姓富裕、生态优美、文化先进”为目标,深入推进344个富美乡村和324个环境整治村的创建。

­  五载耕耘,近26万(处)间废弃建筑得到拆除平整,超2000公里的排水排污设施被清淤理净、近1500公里村内道路实施硬化,2465个新增农民休闲活动场所更是备受村民青睐。同时,通过保护整合古厝、古树、古庙、古桥等古迹,传承发展特色文化,全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建设新农村到经营新农村的转变,打造出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富美新农村典型,做法和成效在全省推广。

­  五载提升,我市做靓了“一村一品”,并依托产业叠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突出农业产品、农事景观和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打造出多业态多方位产业集群,不仅提升了农民幸福生活舒适度,更促进农业增效增收。仅诏安县田厝村着力建设的滨海渔村型富美乡村,年均即可增加渔民收入8000万元以上,增加村财收入45万元。

­  五载积淀,一批批主导产业强、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美、农旅结合深的特色村落,打响了漳州的城市品牌,更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多项含金量极高的荣誉勋章收入囊中。

­  现如今,行走在漳州各地的村落城镇中,可以欣赏南靖用蜿蜒绿带勾勒出九龙江的缱绻多情,可以品尝龙海以繁花肥鱼打造的甜蜜“生态宴”,还可以体验平和“柚海布达拉宫”山峦叠翠间的采柚互动……在多产跨越式融合发展下,漳州真正实现了“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  至2015年底,全市休闲农业(含农家乐)项目总数达216个,国家级、省级的休闲农业品牌总数位居全省首位。其中,规模以上休闲农业项目总数58个,年总收益达13.25亿元;年接待人数突破650万人,带动就业人数达1.139万人。

­  扶贫开发攻坚克难

­  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  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是全面深化农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在农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努力中,我市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造福工程、安居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医疗保险救助、社会保障兜底等举措,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  平和山格镇三美村的林阿少,就是其中的幸福一员。

­  从大火烧毁自家房屋的那一刻起,体弱多病的她便与双脚残疾的儿子一直借住在亲戚家中。没有重建资金,没有劳动力,重新拥有一个新家似乎遥不可及。不承想,今年被县里列为分类帮扶对象后,政府出资帮扶并协调宅基地,乡亲们也主动投工投劳帮忙,一间5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新房迅速拔地而起。

­  正式拿到新房钥匙后,林阿少瘦小的身影一直进进出出地忙碌着布置厨房、装扮新居,“重新拥有家的感觉,真好。”林阿少的声音里满溢幸福和喜悦。

­  像林阿少一样受益于扶贫开发帮扶项目的村民还有很多。2013年至今,全市20417名干部主动结对帮扶困难农民累计达12752户, 9个非重点县(区)累计实施帮扶17个欠发达乡镇45个项目,落实帮扶资金3130万元,带动投资3.41亿元。2015年,全市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7830户30083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减少3.5万人,减贫率达29.8%。

­  针对今年台风的严重影响,我市还全面落实因灾倒房户重建政策,将受灾重建户全部列入造福工程给予支持,指标全额给予保障。经民政部门认定,按家庭人口每人补3000元,残疾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每人再增加1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计生户每户再增加3000元。针对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受损、倒塌较严重的地区,我市积极帮助抢修并引导农户进行改造提升,加快验收。

­  此外,通过搭建教育扶智平台,三年间我市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1409人、雨露计划培训5126人,2015年全市共有1400名贫困地区农民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针对性专业课程指导,农业扶贫开发由“输血”转成“自主造血”,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农民共同增收致富。(记者 蔡柳楠 吴志润 通讯员 陈永贵)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漳州从工业提速迈向工业跨越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