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把残缺变成一种艺术 漳州人陈志敏精通金缮技艺迷上陶瓷修复

2016-09-21 16:32 来源:闽南日报 0

­  维纳斯,正因它的断臂,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残缺美;残缺器物,正因这独特的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情怀。旁人看似丑陋的瓷器缺口或裂痕,在46岁的漳州人陈志敏眼中,却有独特的美感,他用精湛的金缮技艺,让破损的瓷器重现新颜。

▲陈志敏在打磨修补瓷器痕迹

­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陈志敏位于旧糖酒仓库东侧二楼的工作室。小小的屋子里,一张不大的桌子上,摆着几个残破的瓷碗和碎片,陈志敏左手拿着一个紫砂壶盖,盖子边缘有黑色的修补痕迹,右手拿着砂纸,一遍一遍地精细打磨。工作台边上,两个恒温恒湿的柜子里,放着不少修复一半的器物,大多是刚刚上完大漆,或是刚刚上完金粉,要在里面静候一段时间,以便继续修补。

­  陈志敏介绍,他做的这个工艺被称为“金缮”,是一门日本的传统手工艺。之所以称为金缮,便是用黄金来装饰修复的部位,虽然用金不用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种姿态,日本人用黄金的本意在于用世界上最昂贵的物质来面对缺陷。日本的金缮和中国的锔瓷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锔瓷需要在瓷器上钻孔,打锔钉,修补十分牢固,造型古朴。修补茶壶嘴儿一类的精细活儿,金缮则更为适合,而且修复可逆,同时不会对物品造成二次伤害。2013年,迷上陶瓷修复的陈志敏上网查看了许多资料,了解到金缮技艺,从此走上自学的道路,还主动到外地拜师学习这门手艺。如今,陈志敏在业内也算小有名气,有不少四川、北京、广州等地的客户主动找上门来。

­  接触过陈志敏的朋友,都说他耐心十足,有时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一天,甚至忘了吃饭。金缮的技艺,要的也是耐心。从清理器物,设计、补缺、补漆、绘线、罩光等,每道工序完成,至少要等7-10天,才能进行下一步,急不得。陈志敏说,每次的修缮,颇费功夫,就像付出一份感情,需要细腻和用心。当然,只有耐心是不够的,和其他手艺不同,金缮也存在风险。它的原料天然大漆,是人工割取的漆树汁液,极易引起皮肤过敏。陈志敏把袖子一撩,手臂上红红一片。“做这行的,没人不被大漆咬的,轻的全身又红又痒,严重的还需要住院治疗。”陈志敏轻描淡写地说。即便如此,爱上金缮技艺的他,已经将之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他说,每个器物都有生命,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赋予器物另一种味道,把残缺变成一种艺术。

­  ☉记者方一凡文/图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国税深入挂钩村长泰县岩溪镇珪后村慰问受灾群众与企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