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懂得感恩的孩子,值得资助”
唐清清乐观开朗,想打工补贴家用
学子档案20
姓名:唐清清
家庭住址:龙海市石码镇罗锦村
毕业中学:龙海一中高考分数:585
录取院校:集美大学
闽南网7月27日讯 高中3年没买新衣,一天花10元吃饭也觉得奢侈,考上中山大学的杨沛羽,打动了漳浦爱心人士林女士。她打算资助杨沛羽4年学费,献上一点爱心。同时,林女士还要资助另一名赵志坤的4年学费。
同样在昨日,爱心人士洪先生致电本报爱心助学热线2050110,想让记者帮忙整理名单,挑选1到2个学子进行1对1资助。爱心人士的心意,对于贫困学子而言是一股暖流;这一笔笔爱心款,将给学子们的大学路点亮希望的曙光。
林女士
资助两学子4年学费
昨日,漳浦的爱心人士林女士致电本报,指定1对1资助华安的贫困学子赵志坤(详见本报7月25日A9版)和平和学子杨沛羽(详见本报7月26日A8版)4年学费。
她无意中看到赵志坤的故事,被孩子的懂事和母亲的坚强所感动。一位农村母亲一个人撑起家,这种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我同样是一名女性,觉得她太不容易了。”
杨沛羽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考上中山大学,也触动了林女士的心,“从报纸上看,他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我资助他,值!”
其实,林女士已资助贫困大学生多年。她希望,明年海都报再开展助学活动,给她打电话,她将继续参与家乡的爱心活动。
洪先生
想每年都提供资助
爱心人士洪先生说,想1对1资助1到2个贫困学子。他看海峡都市报已经两三年了,每年都很关注助学活动。“去年就想参与,但有时候忙,等看到合适的资助对象时,已经被其他爱心人士资助了。”因为工作较忙,他请记者帮忙把报道过还没被资助的学子整理一份让他挑选,将资助到大学毕业,一年一人5000元。
资助贫困学生,对洪先生来说一举两得。一方面能让贫寒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另一方面,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贫困学子,可以让孩子学会节俭。“今后有能力,每年我都将资助1到2个贫困学子。”
【捐助方式】
捐助渠道有两种:现金捐助和转账捐助。
您可以直接到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漳州新闻中心捐赠,电话:0596-2050110,地址:漳州市胜利西路劳动大厦10楼,联系人:牛小姐。
您也可以转账到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开通的个人账户,户名:牛肖培;开户行:工行漳州市城西支行;账号:6222021409004871556。
您可以自行决定捐助对象,帮扶一位或者多位困难大学生;也可以不指定帮扶对象,捐资金额也不限,由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漳州市教育局汇集后确定帮扶对象。
父亲通宵踩三轮赚钱;母亲月入才1300元,唐清清立志——
把书读好让父母有房子住
龙海石码镇旧城区里,一间破旧的砖瓦房,是唐清清一家暂住处。父母的工资,除了家用外,大多花在400元的房租上。
2006年,清清的爸爸在一家船厂打工时,摔伤大腿骨头,如今已坏死。6年来,因身体原因,他没能找到正常的工作。为了这个家,他骑上三轮车载客。“晚上很难接到客,但多转几圈,总会遇到几个。”唐建才不怕辛苦,每天晚上都四处绕。夏天,晚上较凉爽,他会坚持到很晚。而冬天,他在腿上裹上一层破棉布,不管多冷,也照常出门载客。
清清的妈妈今年51岁。邻居每次看到她,都会说上一句:“怎么又变得黑干瘦(闽南语“又黑又瘦弱”的意思)。”租房子要钱,女儿上学要钱,不努力打工,怎么凑得齐。她在一家超市的厨房工作,每个月1300元。偶尔,太忙太累,女儿也会接手家务活,煮饭做菜、打扫卫生,全部都包了。女儿的孝顺,让她稍稍省了口气。
清清说,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她没考好,“我平时都是600分左右。”这份自责,让她的父母很心疼。父母曾问她想不想复读,但她拒绝了。“回去复读还要花钱,家里负担已经够重了。”
高考结束后,清清曾找过暑期工,都被拒绝了。“等录取通知书下来,我还要再去找工作,补贴一下家用。”
对于父亲的辛苦,清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记得高考冲刺那段时间,爸爸每天早上都是五六点才回家。我觉得太晚了,我妈说,他习惯了,没事的。”直到高三质检结束,她才知道,父亲怕自己的鼾声影响到她,也为了多赚点钱给她补充营养,才每天到天快亮了才回家。
看着父亲蹒跚的身影,听到父亲在她质检失利时说的那句“没事的”,清清眼眶红了。她说,这就是父亲对她最质朴的爱,“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完成大学学业,为我们的家,尽上应尽的责任,最好能让我的爸妈不用再‘流浪’,有个房子可以住。”(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群 方锦燕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