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松洲书院:隐身于漳州北郊威惠庙内 系福建省最早书院

2016-08-30 10:30 来源:闽南日报 0

­  松洲书院,位于漳州市北郊浦南镇松洲村威惠庙内。松洲书院史料记载很少,从唐景龙二年(708年)创立,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也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书院传承至今仍保留完整,实属难得。关于松洲书院的前世今生,本文予初步探考。

­松洲书院全景

­  一、陈珦创建松洲书院

­  陈珦是陈元光将军的儿子,唐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庚辰诞生,从小聪慧过人,少时沉静寡言,不善交往,受学于别驾许天正,尤善辞赋。陈珦于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16岁举明经,授职翰林承旨直学士。当时武则天称帝,朝廷昏乱,他郁郁寡欢地任职十二年。唐景龙二年(708年),龙溪县令席宏为在龙溪开创“束野植良”的文明风尚,兴办乡校。他给远在长安的漳州刺史陈元光的儿子、翰林承旨直学士陈珦修书一封,内容为“吉甫归而万邦为宪,太丘处而四境无盗。为导民于礼乐,无混迹于渔樵。且十室必有忠信,而海滨世无仕进者,实无教之尤,非生姿之愧。盖鹿鸣不闻清音,龙门焉敢高仰!望惟开其茅塞,勿托疾以薪忧” 。聘请陈珦回闽溪邑立乡校。陈珦于是上疏乞归养,就是借口双亲年迈,请求辞职返乡供养父母。

­  唐景龙二年(708年),陈珦回到漳州,接受龙溪县令席宏之请,筹建松洲书院。陈珦找到浦南的松洲保一片平坡开阔之地,站在高处能望得到浩浩北溪江水,是一块风水之穴。在县令席宏资金支持下,在陈珦的主持督办下,书院的工程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很快就建造完成。今书院遗址占地面积约15亩,内设有书舍、厅堂、跑马场,既可教学,又可习武,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  书院建成后,陈珦亲自执教,他“于士民论说典故,于子弟多有向方”。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战殁,陈珦忧居三年,唐开元二年(714年)袭父职任漳州刺史。此后20余年,漳州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难得的升平景象。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陈珦告老乞休,再次到松洲书院聚徒讲学。唐天宝元年(742年)陈珦病逝,享年62岁。

­  崭新的松洲书院

­  二、书院为何选址在松洲

­  唐景龙二年(708年)陈珦创办的松洲书院,址在龙溪县之地,隶属泉州。当时漳州治所在怀恩县西林(今云霄县),泉州治所在鲤城(今泉州鲤城区),龙溪县治所在鹳林(今龙海市颜厝镇古县),陈珦选址、县令席宏同意在距县治几十里外的浦南松洲保创办书院,似乎不合情理。难道还有其他用意吗?

­  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置漳州以后,陈元光“乃率众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时巡逻焉。由是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见《云霄县志·名宦》)四境行台作为军事绥靖的“行辕”据点。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奏立行台于四境,或以时巡逻,或以命将戍守,由是东距泉建,西逾潮广,南接岛屿,北抵处橅,方数千里,无桴皷之警,号称治乎” (见《漳州府志·名宦》)。

­  设行台于四境各在哪?据《漳州府志·兵纪》载:“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相继启建郡,奏立行台于四境,四时躬自巡逻,命将分戍。其地:一在泉之游仙乡松洲保,上游至苦草镇;一在漳之安仁乡南诏保,下游至潮之揭阳;一在佛潭桥至太武山;一在新安里大峰山回入庐溪保,上游至太平镇。”即“东行台”在佛潭桥,“西行台”在芦溪保,“南行台”在南诏保,“北行台”在松洲保。

­  陈元光在松洲设立“北行台”。古松洲行台,就是在今浦南镇松洲村金沙岭支脉揭鸿岭上的营头亭(亦称揭鸿寨),与当时山越族所聚居的古桃源洞(今华安县汰内片,古称桃源洞)隔岭相邻,也正好可以对建于“柳营江之西”的唐化里起到有力的军事支援。松洲成为军事“行辕”(相当现代的边防哨所),驻扎军队,为安抚、平定边境,保持地方安宁,绥靖州邑发挥重要作用。

­  省级文物保护碑

­  三、威惠庙的前世今生

­  唐仪凤二年(677年)四月,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入闽平蛮獠战殁,其子陈元光袭职平乱,乱定,于唐嗣圣元年(684年)建“陈将军庙”,址在今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请准在漳江之畔建置州治(治所在今云霄县西林村),下辖漳浦、怀恩二县,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开元四年(716年),刺史陈珦(陈元光之子)徙州治李澳川(今漳浦绥安镇),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盛德世坊以表之,建“陈将军祠”,俗称西庙。唐乾元二年(759年),漳州刺史陈酆(陈元光之孙)又徙州治,从李澳川迁到龙溪县古县城(今龙海古县半林)。为祭祀之便又在龙溪古县城再修一座“陈将军祠”,因龙溪古县城漳州城南后来称“南庙”,南庙毁于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唐贞元二年(786年)刺史陈谟(陈元光之曾孙)复徙州治于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今芗城区中山公园内)。当年于漳州北郊松洲书院内兴建“陈将军庙”,以奉祀陈政、陈元光,“敕有司改葬(陈元光墓)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保之高坡山,春秋飨祀”(民国《云霄县志·秩官》),官定为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祭日进庙致祭。至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宋徽宗皇帝赐奉祀陈元光庙宇的庙额为“威惠”。因松洲将军庙距漳城州治较远,车马劳顿,官员祭祀不便,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继于州治之城北又修建一座威惠庙,俗称北庙。

­  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十五世陈侯庸开居浦西社,建浦西“陈将军庙”,因“拔马”事件,移建“陈将军庙”于松洲书院内,并建两庑廊房及东西配殿。迨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重建威惠庙(即今所说之中殿),历代有修葺。清同治三年(1861年)太平军入漳时庙被焚毁,之后仅复建一个单间,遗存至今。

­  今威惠庙内,建筑为前庙宇后书院布局,由前殿(围墙)、王台、中殿(威惠庙)、后殿(书院)、两庑廊房及东西配殿组成。200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威惠庙庙门

­  四、千年书院美轮美奂

­  松洲书院自陈珦于唐景龙二年(708年)创办,历代有修葺。今书院内仅存半块(下半部)石碑,靠立在前墙,但镌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辨字,依稀可见“银圆”字样,应该是“重修松洲书院捐金姓氏”碑,立碑年份只见下部“修穀旦”字样,对考究何时重修还是个谜。

­  书院(匾)

­  饱经风霜的松洲书院,历经一千多年,至建国后五十年代,书院辟为国家储存粮食的仓库,八十年代归庙产。2005年威惠庙中殿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2012年已然破烂不堪,主体建筑因良久失修岌岌可危,特别是个别中梁断裂,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松洲书院的现状曾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积极奔走呼吁。早在多年前,钟秋香等多位漳州市人大代表,就曾提交《关于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松洲书院进行抢救性修缮的建议》的议案,建议有关单位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抢救性修缮和保护。政协委员陈南漳也曾提交过一份提案,提到漳州出一个全国最早的书院不容易,松洲书院已存在1300多年,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倒塌。松洲书院的现状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他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修缮资金。2012年3月漳州芗城区发改局审批核准书院修缮工程项目,拨出专款开始动工修缮,年底竣工。一座崭新的松洲书院,千年尊容依旧。“大唐松洲书院”匾悬挂在书院的前檐上,格外引人注目。(方港水文/图)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一句“好热”后工人昏迷不醒 抢救4天尚未脱离危险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