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守了五十年响了半世纪的大喇叭 防汛少不了它

2016-08-05 10:28 来源:漳州新闻网 0

­  “村民们注意了,今年第4号台风‘妮妲’可能带来暴雨天气,靠近地质灾害点或者住在危房的村民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8月1日下午,天空阴沉微雨,诏安县太平镇新营村里回荡着洪亮的男声。

­  广播里的声音未落,村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关紧门窗、搬进花盆,还有住危房的村民正收拾东西准备去亲戚家住上几天。村口大喇叭里传来的这个声音,他们再熟悉不过了,50多年来,每次台风来袭前,只要大喇叭一响,全村老小就开始总动员,做足抗台准备。

­  循着声音走进位于村部的广播站,一位老人坐在扩音器前播音,手边是放着亲笔写的播音稿,上面“妮妲”的“妲”字还注着拼音。

­  沈三贤正在播报当日的通知

­  这位老人叫沈三贤,今年78岁,担任村里播音员已有52个年头了。虽说年岁已高,但沈三贤看起来十分硬朗,说起话来仍中气十足,和着浓浓的地方口音,听起来既连贯又亲切。

­  别看老沈的“台风播报”只有短短的几句话,那可是下了大功夫的。每次一看到有新台风生成的新闻,老沈便开始进入“备战”状态,密切关注新闻中播报的台风强度和台风路径,做好记录,到了台风临近的几个小时,还会缠着孙子用电脑帮忙查询实时动态。

­  “村里共有10个‘大喇叭’,哪个方向不出声,都逃不过我的耳朵。”沈三贤说,正是他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播音工作,也让他练就这身本领。每每播音时,他都会耳听八方,发现哪处声音有异样,他便会徒步过去仔细查看,确保广播不留死角。

­  “特别是台风天,没听到“大喇叭”,心里就感到不踏实。”新营村村支书沈之明说,“有三贤和‘大喇叭’在,我放心。”

­  其实,不仅仅是台风信息,村里的大事小情全靠老沈这个‘大喇叭’在宣传。在新营村,村民们基本上都是听着老沈的广播长大的。

­  沈三贤为笔者演示警报发声器的使用方法

­  说起如何当起村里的广播员,老沈直说自己“不专业”。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当地政府开始筹建水电站,也就在那时,沈三贤作为一名曾外出工作且有电工技术的知识青年,担负起了为村里各家各户拉线装电的工作。直到1964年,新营村全村正式通电,沈三贤进入了当地一家碾米厂负责管电工作,由于当时村里广播员年事已高,他便兼任起村里“大喇叭”每日广播的重任。

­  作为当时新营村广播站唯一的工作人员,如何把村里的广播做成一档乡亲们既喜欢又实用的节目是沈三贤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情。

­  新营村是太平镇最偏的行政村。在那个时候,山高路远,信息闭塞,乡亲们了解外界信息往往通过报纸和广播,而大多数村民文化程度较低,难以通过读报来获悉消息。于是,他每天准点转播其他节目,每天早上6时30分到7时30分准时播放广播体操和新闻联播,晚上7时到9时播放新闻联播和村民喜欢的潮剧,期间还会播放一些惠农政策、科技知识和重要通知等。

­  “直到现在,如果看到对乡亲们有用的信息,我都会逐条抄录再进行播报。虽然播了这么多年,但其实每次坐在话筒前还是会有点紧张,所以我都会先熟悉内容,揣摩播报的快慢节奏,这样村民们能听得更清楚了。”沈三贤一边翻着厚厚的信息记录本,一边不好意思地说。

­  除了播报新闻,“大喇叭”还成了便民服务的平台。谁的家人走失了,谁家的牛丢了,有谁需要帮忙,都能上“大喇叭”里播报。

­  就这样,78岁的沈三贤,这大半辈子都和“大喇叭”绑在一起。(吴楠陈顺源文/图)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拟新增两条公交线 连接闽南文化生态走廊9驿站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