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保护 主打“一城六片”
芝山大院集合了大量历史红楼
闽南网7月11日讯 昨日下午,漳州市政府举行审查会,介绍了《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30)》的内容。今天,专家将就2个规划涉及内容进行研讨审查,进一步完善。
漳州古城保留了历史格局风貌——三面城河、一面城墙围的城中城做法,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虽然10多年来,漳州屡次出台规划,保护古城。但是,保护区范围减小,控制区内建筑高度破坏视线等,使得古城逐渐湮没在现代城市化的建设中。
因此,本次规划进行反思,提出“一城六片”的空间格局。一城指漳州历史城区,东至延安路,西近钟法路,南至博爱道,北临瑞京路;六片包括新行街、新华东(岳口段)、东美、芝山、湘桥、南山等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本次规划,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的面积均比此前扩大一倍左右,并着重进行用地调整和高度控制。
特色:城中城做法独特融合南洋建筑符号
漳州古城“枕三台、襟两河”、“九街十三巷”、“古龙溪县轴线”、“漳州古城1300轴线”、“府衙轴线”等古城格局风貌犹存。同时,“以河代城、以桥带门”的建城型制、“三面城河”、“一面城墙围”的城中城做法,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
漳州古城建筑风格既有传承自中原建筑传统的院落大厝,也有衍生于漳州本地地理环境气候的“骑楼”、“竹篙厝”、“胭脂砖”、“燕尾脊”、“圆枋脊”等建筑元素,同时也融合了来自南洋建筑符号和风格。这些共同组成了漳州古城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特征。
问题:保护区范围减小建筑高度破坏视线
2001年,漳州在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不明确,城市建设集中在老城区,导致老城区开发强度加大。可园、威惠庙周边、丹霞路两侧商品房开发建设,使得原有的历史街区范围逐渐缩小。10多年来,漳州多次规划保护古城,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规划部门发现,古城保护逐渐“失控”,古城湮没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
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范围都在减小。除古城核心区外,古建筑较少、建筑分散的新行街、新华东(岳口段)保护措施基本不能实施。浦头街在城市建设、水系改造过程中,周边楼盘侵蚀,缺乏协调,浦头港水面缩小,河岸生硬,街区形态特征不再完整,历史文化环境特征难以识别。
建设控制区高度逐渐增加,山水格局、城市天际线被破坏。从古城保护区周边建筑高度来看,远远超出2001年规划要求的18米控制指标。虽然古城轴线得到较好控制,但是景观制高点威镇阁被湮没在现代化建设中,主要视线通廊被阻断,尤其是沿江高层建筑阻挡了南山景区往古城方向的视线,使古城区周边缺乏良好的空间轮廓和景观风貌。
核心保护区与外围城市建设区之间缺乏过渡。核心保护区整体格局完整,但是对建设控制地带的管制措施偏弱。周边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等,都不能严格按规划确定的指标控制,特别是沿江部分建筑高度都在100米左右,与古城保护区反差较大,缺乏过渡。
此外,历史街区保护内容单薄、内含不足;传统生活延续性受到挑战;改造压力过大,资金缺口大;文化遗产的利用、展示和宣传不够,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