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五大发展”勾勒未来五年城区图景
7月28日-30日,中国共产党芗城区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区委书记侯为东代表中共芗城区第七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未来五年,芗城将围绕“首善之区、富美芗城”定位,以“城乡统筹、创新转型、全面提升”为主线,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条件和引领作用,全力打造行政科教文化中心、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加工基地,努力建设成为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厦漳同城化核心区和“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先行区,推动经济综合实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开发水平、人民生活品质等在全市争上游、走前列,实现从安居到宜居、从守业到创业、从实力到魅力的飞跃,为富美漳州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区委书记侯为东作报告
区委书记侯为东,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吴洪池等党代表步入会场
——过去五年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一五”期间的2.5倍,规模工业产值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数保持全市第一,形成特钢、汽配两大百亿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漳华路“一城四园”物流带初现雏形;特色农业巩固提升,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芗城以占全市2%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市16.8%的生产总值、8.6%的财政收入、8.3%的固定资产投资。
城市面貌持续优化
城市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拓通提升城市道路36公里,改造城市片区14个,建成商品房427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7.8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三大平台”“一核四区”的城市布局。漳州古城活态保护取得突破,文庙泮池、入口广场等景观复建基本完成。“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持续推进,建成芝山公园、郊野公园等一批生态景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化市场保洁,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扶贫攻坚全域推进,在全市率先提高城市低保补助标准,实现扶贫线、低保线“双线合一”;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有效化解,建设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超100万平方米;教育卫生资源扩面提标,五年新增学位9600个、医院床位1300个,在全市率先入选省妇幼健康服务示范区;文体场馆力度加大,成为第15届省运会主赛地;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省级平安先行区等荣誉称号,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区“六连冠”。
体制机制持续创新
下气力破解征迁难,北庙、二燃等片区改造连片推进,2015年当年征迁突破150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商事、审批、机构等改革全面完成;完成金峰开发区、芝山镇“区镇分设”改革,获得金宝园区25.5平方公里用地开发建设主导权;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有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党建水平持续提升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综合考评机制,机关基层轮岗交流常态化,在一线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工程,社区党建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培育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志丽等一批先进典型;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实现纪检派驻机构全覆盖。
——今后五年目标—— “五大发展”勾勒未来五年城区图景
经济综合实力走前列:
全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40%,建成全市水平一流的工业园区。
城乡统筹发展走前列:
“多规合一”实现全覆盖,全域城市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富美乡村建设覆盖全区50%以上的行政村。
改革开放水平走前列:
重点领域改革率先突破,打造全市一流营商环境;金峰开发区拓展提升区、漳州古城保护建设区、漳台文化产业合作区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和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
人民生活品质走前列:
全面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提前实现翻番增长,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理日趋完善,群众安全感、认同感、获得感全面提高。
坚持创新发展,建设活力城区
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
1.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漳华路为主轴培育超百亿元的现代物流产业带,打造闽粤赣商贸物流集聚中心;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以瑞京、北仓等片区改造为突破口,培育以城市综合体为龙头的新商圈;提升中闽、沃尔玛等传统商圈,发展养生、文创、电商等新业态;积极对接“五大景观区域”建设,构建“一山一水两溪”的旅游发展布局。
2.积极壮大提升先进制造业。推进机器换工、智能技改,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特殊钢铁、汽车汽配、农牧科技等七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变成型;实施建筑业龙头促进计划,启动金峰建筑业总部基地建设,扶持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骨干企业;持续实施品牌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3.高标准建设金峰经济开发区。按照现代化标准化示范园区的要求,推进开发区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努力将金宝园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产城融合示范园、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承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主阵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开发区规划、建设、招商、服务职能,积极发展“飞地工业”,拓展各镇街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品质城区
1.着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坚持“中心带动、西部突进、向北延伸”,大力推进“田园都市核心区、绿色智慧城区、现代产业园区、漳台文化交流区、生态休闲旅游区”的“一核四区”城市发展布局,以重点区域的加速突破带动全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加快实现全域城市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2.突出建设芝山新城。推动城市建设由点状向块状、纯住宅向综合体、零星分散向集中集约转变。把芝山新城作为芗城城市开发建设的重心,加快推动厦漳城际轻轨站点、北江滨路西段等带动性强的项目建设,抓好西湖片区、芗罐片区、甘棠片区规划建设,协调布局城市综合体、企业总部、智慧社区等业态,培育商住两旺的城市西部新商圈。
3.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有效做法转化为常态化管理措施,实行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严管,全面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抓好立面改造、停车设施建设、无物业小区整治,促进城市街道建筑和市政设施有机更新;鼓励社区开展贴近居民需求的服务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区
城区西部日新月异
1.重塑印象水城。启动建设千亩西湖生态园,打造“西湖碧波、龙江绿岸、圆山倒影”的“西湖水景”,建设成为休闲港湾、绿色居所、总部家园,与碧湖遥相辉映,形成“一东一西”格局;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推进三湘江、东宋河等内河整治,加快建设西溪、北溪滨水生态景观带,塑造“一湖映城、两溪环城”的水城印象。
2.打造生态绿城。用绿色描绘田园都市,建设芝山公园二期等八个生态公园和胜利路等八条林荫大道,加强沿路见绿、山地披绿、城区插绿、园区透绿、村镇融绿,每年打造一批微景观、微街巷、微公园,实现群众步行300米见绿、1000米达园;建立项目清理推出机制,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和转型,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
3.建设文化名城。注重文脉传承,推进唐宋子城、侨村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实行活态保护、业态植入。重点依托温泉资源,打造温泉与古城结合的典范;依托明清古街,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依托侨村别墅群,打造都市休闲“吧文化”集聚区,再现“繁华隐于市、山水映古城”的景象。实施“五古丰登”保护行动计划,建成闽南文化保护先行示范区。
坚持开放发展,建设窗口城区
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努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支持本地优势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寻找合作、拓展空间,努力建成“海丝”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创新“两岸一家亲”融合新机制,建成两岸交流合作的融合示范区;创新招商模式,推行产业招商、以商引商、零地招商,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主动接受厦门自贸区、泉州金改区的辐射带动,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学习厦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国际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借鉴泉州“爱拼精神”、发展实体经济的先进做法,提升芗城城市管理和发展经济的水平;发挥芗城在“大漳州”城市发展格局中的中心作用,吸引周边县(市、区)企业到芗城设立总部、居民到芗城置业生活。
3.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对接市区五大交通圈快速环路建设,重点推进芝山大桥、金峰大桥、北仓路、联六线、联十四线、纵四线等路桥建设,贯通城市南北快速通道,拓展对外联系通道,带动城区向西向北拓展延伸,做大交通圈、拓展城市圈、扩大经济圈。
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和谐城区
1.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建立动态管理长效帮扶机制,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实现“2016年率先全面脱贫,2017年巩固提升”的目标;按照“城市的田园、郊区的公园、农民的小康园”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农村,以点带面抓好富美乡村创建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层校改薄、中心校扩容、实验校提升、民办校做强,力争新增学位上万个,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鼓励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化特色化发展,力争新增床位300张;鼓励拆迁货币化安置,推行“政府回购商品房、开发商代建安置房”模式,从机制上根本解决拆迁安置问题;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3.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