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九十九湾前世今生 漳州版“清明上河图”呼之欲出
☉摄影游斐渊蔡文原陈凯东撰文张旭
九十九湾,是漳州流域最广的内河。它横贯龙文城区南北,全长50.5公里,贯穿了龙文区朝阳、步文和蓝田三个镇的大部分村庄。
追溯九十九湾的历史,似乎可以遥望千年以前。
2001年,也是在这样一个夏日,考古人员在朝阳镇樟山商周文化遗址中发掘了大量文物。该遗址是目前所知福建南部地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遗址,根据资料首次证实,3500年前,这片人类繁衍生息的土地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颠覆了之前漳州为“蛮荒之地”的说法。
而距离遗址仅800米,就是九十九湾。
没有人知道是谁为它取的名字,更没人知晓它究竟有几道弯。然而,九十九湾就这样从远古款款而来,自北向南蜿蜒流淌,沟通起九龙江北溪和西溪两条重要河道,连接起水与城的千古情结。遵循着“靠山临水安家”的传统,漳州的空间演变自古以来围绕水系徐徐展开,在唐宋时期的地图上,九十九湾地区便有标注。而在明清时期龙溪县地图中可见,村庄已具雏形。
河流应该是一座城的幸运吧。它是一个城市心理上的开怀与贯通、性格上的润泽与丰盛。九十九湾自古就是沿岸许多村庄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更是漳州城郊水路运输的重要通道。九十九湾的码头是漳州历史上著名的港口。清初郑成功垄断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该地区有过历史性的昌盛。日后,虽经历了清政府“迁海”废地等变迁,但直到300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九十九湾的码头都尚在通航。
内林街算得上是资深的亲历者。
作为九十九湾的源头,朝阳镇登科村内林自然村,又称内林街,是九龙江北溪水流入九十九湾的第一村。年过7旬的村民老郑,在回忆里为我们还原“曾经”的九十九湾。20世纪40年代,内林河道可以行船,建有码头,水上运输发达。村民的农副产品如糖、盐、粮食、龙眼、香蕉等,都通过船只沿着九十九湾,从内林出发,经过下尾张、翁建,到湘桥,再运输到石码、海澄、港尾甚至厦门。小时候的他经常随父亲到郭坑、石码赶集,将自家的农副产品卖出去,再买来家里短缺的物资。当时的内林街很热闹,码头每天船来船往,300米河道两岸尽是街道、公园、店面。那时内林街也叫翰林社,正因繁华,才有了“街”的美誉。这里不仅商业繁华,文化底蕴也深厚,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早在明朝初期,应当地人杨彦章、洪乾的请求,知府钱古训、知县刘孟雍在这里创办了“芗江书院”,祀朱文公,以陈淳、黄干、刘宗道配。这个书院在明、清两代颇享盛名。
然而,“曾经”的热闹经不起岁月的推敲。由于疏于管理,污水废水排放、乱搭乱盖乱占等行为,曾一度让九十九湾变成农村的垃圾池、城区的臭水沟、“两违”的重灾区。
2014年,作为漳州市区内河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治九十九湾摆上了日程表。从此,为民办实事的“乐章”上,奏起清淤、截污、拆建、管护的“四重曲”。
河道通了、河岸绿了、河水清了……随着九十九湾的整治成果逐步展现,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像被扯开遮羞布的俊俏脸蛋,唤醒了蜕变的美丽升级。
2015年9月,九十九湾“闽南水乡”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将从产业、文化、生态着手,由北至南打造内林古街、七里水乡、逸野古塘等水乡十景,实现“景区”“园区”“社区”“商区”四区共融。届时,九十九湾上,不仅有两岸绿道、休闲绿地,更有驿站、亲水驳岸等供游客体验慢生活,还可乘船在河中穿梭,尽享两岸美景。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漳州版“清明上河图”呼之欲出。
湘桥村算得上是理想的见证者。
九十九湾响水桥至湘桥河道作为“闽南水乡”建设示范段启动区,总长2.5公里,正进行治水、清淤和造景,蓝图中的美好画卷已初见雏形。作为“闽南水乡”示范段启动区的终点站,湘桥村以包容的胸襟展示“水脉之美”;作为历史文化名村,湘桥村历代英才辈出,以深厚的底蕴尽显“文脉之兴”。由此一路北上,一部分以沿九十九湾两岸为主,新建以漳州传统民居形式为主的建筑,如传统大厝、传统竹竿厝等,并保留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一部分沿两侧道路,新建新式闽南风格建筑,打造传统漳州古城的街巷空间,彰显闽南韵味、水乡风情。
一条河就是一座城的幸运。它们相互守望千百年,酿造了美丽、繁华、文明、诗意、哲思,还有梦想。水在城中走,人在画中游,住在这城里的人又何尝不是幸运的?你在这里遇见九十九湾的前世,也在这里亲历九十九湾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