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版《百鸟朝凤》与时间的竞赛 抢救濒危老剧本

2016-06-02 15:18 来源:闽南日报 0

­  漳州版『百鸟朝凤』

­  在漳州,悠久的古城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戏剧文化,仅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剧就有八种。目前,漳州市现存的传统戏剧老剧本多达2000余册,涵盖芗剧(歌仔戏)、布袋戏、潮剧、汉剧、四平戏、竹马戏、皮影戏等十多个门类。它们中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期间,根据老艺术家的口述实录整理而成的手抄本,是完整地记录近百年来芗剧、布袋木偶戏、潮剧等地方戏剧表演艺术的详实历史资料,更因其多为孤本,属于我市传统戏剧的宝贵遗产。

­  然而,因年代久远等因素,不少老剧本相继出现了严重破损、虫蛀、风化等问题,面临消亡的可能。对此,漳州积极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行动起来,开展老剧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目前,抢救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明显。

­  ▲工作人员将老剧本逐页粘贴在玻璃板上拍照留档

­  ▲对老剧本进行拆装

­  ▲破损和虫蛀的老剧本

­  ▲制作完成的副本

­  抢救濒危老剧本一场与时间的竞赛

­  第一阶段

­  形成75566张高清图档

­  大规模抢救整理老剧本工程,是我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

­  从2014年开始,漳州即筹集专项经费,由市文广新局牵头组织市非遗保护中心、市图书馆,正式启动抢救濒危老剧本工程。

­  对此,非遗保护中心与图书馆全馆工作人员开展合理的分工合作,相继对老剧本进行编目、建档、拆装、复制和副本装订。为不损坏原本,还专门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在复制阶段采用照相影印法对剧本进行逐页拍照。

­  当前,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结,先后完成了编目、建档、拆装、复制和副本装订等任务,最终形成75566张高清图档。此外,根据适当修复的图档,复制出四套图档,提供给戏研所和芗剧团等单位使用。

­  第二阶段

­  底本修复与全文数字化

­  据了解,目前抢救老剧本工程的第二阶段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主要工作内容为底本修复、全文数字化等,通过对这些剧本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为漳州传统戏剧研究提供大量珍贵资料。

­  “现在老剧本修复的工作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由于芗剧口口相传的特点,许多剧本在记录过程中涉及方言、繁体字、自造字等,给普通的录入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参与老剧本抢救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为此,我们邀请芗剧界专家和方言专家跟进这项工作,以《闽南语漳腔辞典》为依据,力求传统戏剧老剧本的原貌能够完整永久地保存下来。”

­  据悉,日后这些整理完整的老剧本也将通过图书馆的纸质和数字平台,向广大的读者群展现漳州传统戏剧的魅力。

­  编辑出版

­  《芗剧传统戏剧作选编》

­  在开展老剧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漳州逐步推进《芗剧传统戏剧作选编(第一辑)》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市图书馆与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基础上,邀请芗剧专家陈彬、青禾以及闽南方言学者陈荣翰参与合作。目前,从已整理录入的近百本传统老剧本中先期选择了70多个芗剧传统剧目,在全文数字化基础上,请专家批校、注解,推进编辑工作。

­  《芗剧传统戏剧作选编(第一辑)》共收入二十五出剧本,都是从“戏改”工作中整理保存下来的近800部剧作中挑选而来的。这些剧本分别出自锦歌说唱本、台湾歌仔戏、漳州民间故事以及流传在江南一带的“南戏”古唱本,是芗剧传统戏的经典剧作总体体现。该辑为解放后芗剧传统戏剧作选编首次全方位的正规出版,总字数约为50万字,未来还将选编出版第二辑、第三辑。

­  ☉本报记者余辰通讯员许丽君蔡宇飞

­  芗剧五大名角

­  邵江海(1913—1980)

­  ▲芗剧演员在龙海市龙头文化园的农民戏馆内排练龙闻摄

­  著名芗剧演员,原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生于厦门一小商贩家庭,被誉为芗剧一代宗师。

­  1925年,邵江海看了台湾剧团来厦演出的歌仔戏后,便迷上了戏剧。不久,他瞒着父亲跑到义乐得歌仔戏阵学唱戏,又拜台湾艺人温红涂和“鸡鼻先”为师,至1936年便已负盛名。

­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当局诬称歌仔戏为“亡国调”“汉奸调”而加以取缔。为拯救剧种艺术,也为了艺人的生存,邵江海同艺友进行了唱腔改良,重新创作了一套新的曲牌唱腔,谓之“改良调”,搬上舞台后,时称“改良戏”。

­  新中国成立后,邵江海先后在龙溪专区艺术学校、漳州市芗剧团任教和担任艺术顾问。1956年,邵江海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并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等职务。

­  邵江海艺术造诣高深,他编写的剧本语言生动,充满地方俚语,通俗易懂,深受欢迎,被称为“江海仙”。1980年,邵江海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将多年积累保留的戏曲资料全部捐给漳州市芗剧团。

­  林文祥(1913—1994)

­  芗剧著名老艺人,原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出生于晋江安海,8岁时在家读过二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被寄养到厦门亲属家中。

­  上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开始进入厦门,林文祥向一位鼓师拜师,先学锣鼓,并时常随平和社歌仔阵参加迎神赛会活动,时12岁。

­  1927年左右,林文祥参加了新组成的亦乐轩锣鼓阵,随后向台湾歌仔戏师傅学习。林文祥也因此而成为台湾歌仔戏传入闽南后的第一代演员、乐师。

­  解放后,林文祥在龙溪地区芗剧团和地区艺校任教,传授歌仔戏。晚年,他仍然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在继承抢救歌仔戏传统艺术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技艺传授给年青演员和新音乐工作者,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向海内外发行的《芗剧传统曲调选》一书,成为林文祥先生在晚年对芗剧(歌仔戏)历史的总结继承最重要的贡献。

­  姚九婴(1914—1991)

­  漳州市芗剧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漳州市政协委员、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他14岁学艺,拜台湾歌仔戏名艺人林阿坤为师。擅长公子丑、老丑等行当,上世纪40年代就驰名芗剧界。

­  1954年,他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及华东戏曲观摩会演,在《三家福》剧中扮演苏义先生,荣获一、二等奖。1979年10月,姚九婴参加福建省龙溪地区歌仔戏代表团晋京演出《三家福》,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演,深受好评。

­  姚九婴精湛自然的演技、洪亮圆润的唱腔、准确跌宕的念白,赢得了广大观众和同行的赞赏。年近古稀之际,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经常随团演出,唱念做功不减当年。姚九婴一生主演过几十个剧目,但不管哪一类的角色,他都扮演得栩栩如生,别具一格。

­  宋占美(1913-1975)

­  芗剧演员。原名宋尖尾,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龙海县山后村人。

­  宋占美7岁即卖身于京剧戏班,先习大花脸,后改学三花丑,以其丑行功底深厚而成名。因其瘦小精干,敏捷灵气,故人称“尖尾丑”。

­  上世纪40年代初,宋占尾改演歌仔戏。他不但长于念白,尤精于朗朗上口的板白。曾先后在“新连升”“金丽华”“艳芳春”等十几个歌仔戏班从艺。他经常演出的剧目有花脸戏《凤仪亭》《五花洞》、丑角戏《大过年》《水鸡记》等。其表演麻利滑稽,令人捧腹。

­  1951年,宋占尾加入漳州市实验芗剧团。1958年,任龙溪专区艺术学校芗剧科教师,为培养新生一代做出了贡献。1962年,任龙溪专区青年实验芗剧团艺术指导。

­  李少楼(1914-1979)

­  漳州市芗剧团芗剧演员。原名李石头,艺名筱武童,台湾省台北市人。

­  李少楼14岁在台北拜师学艺,练就一身武打筋斗功夫,人尊称“戽斗”师傅。他擅演文武须生,嗓音高亢,表演潇洒大方。1934年至1935年,他随台湾歌仔戏“爱莲社”到厦门龙山戏院演出,由于运用精湛的武打,使歌仔戏在大陆轰动一时。1948年再次随台湾歌仔戏“霓光班”到厦门演出,后即定居漳州市。

­  李少楼是福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1957年任龙溪专区芗剧团副团长。195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担任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翌年病逝于漳州。

­  ☉陈彬余辰整理

­  这些词本你懂多少?

­  《讨学钱》是邵江海改编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小戏,戏里有一段著名的唱段,唱着:

­  讲着你的菜汤我鼻头就酸,

­  咸菜也是汤,

­  芹菜也是汤,

­  苦瓜汤苋菜汤,

­  米渀做汤,洗鼎水汤,

­  汤滥湆,湆掺汤,

­  饮汤来配湆,

­  吃湆再溥汤,

­  头家娘实在爻打算,

­  倒水嫌恰远,

­  将我先生的腹肚当做渀缸。

­  1954年,由漳州、厦门的一批剧作家、演员组成的剧团赴上海参加首届华东戏剧会演,献演《三家福》一炮而红:

­  原来是为着按呢生(这样子),

­  苏义先生慷慨助人的钱,

­  自己家内才无柴米,

­  先生助人咱要助他,

­  着,着,着(对,对,对),

­  是,是,是!

­  咱少吃淡溧仔(小许)来去助先生。

­  《李妙惠》主人公谢启这个人物成了闽南俚语“娶某(妻)做大舅”的代言人。随着各色人物的出场,戏中的科诨也渐入佳境,不论是节奏、韵律,还是铺排、比拟,都极其精彩,独具闽南方言的神韵。如:

­  谢启出场自报家门——“我,谢启,人看寒慢寒慢(憨厚),家伙成百万,通那广东我是‘上有空’(最有钱),人看‘坎坎’(憨憨),名声无滥渗,盐郊开有十三坎。”

­  陈彬整理提供

新闻推荐

上一条:六一儿童节 漳州市领导班子走进学校关心慰问孩子
下一条:树间飞凰红遍校园 华安县实验小学操场边的凤凰花精彩绽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