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工艺传承和家族记忆的脱胎漆器
倒模、脱模、贴金、彩绘。对于40多岁的黄守正来说是每天的功课,作为漳州仅剩几个会脱胎漆器的老师傅来说,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
说到脱胎漆器,它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早期多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发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早年生性好动喜欢琢磨的黄守正对只学一种工艺不感兴趣,嫌枯燥,常常一种工艺做没多久就产生厌烦。无奈之下,叔叔(黄华宗 第四代传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就叫他打杂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做,因此对所有的工种都有接触。几年下来,在叔叔的指导下,他的雕塑技艺大有长进,学会了家族里的所有雕塑工艺。
在雕塑工艺中,最为精细的为脱胎漆器工艺,共有八道工序。首先用泥土雕塑出原型,这道工序是整个脱胎漆器的基础,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人物的传不传神就依赖泥塑的造型了。接下来是石膏倒模,将天然大漆与麻布一层层贴上再脱模;成型后抛光;上金漆,用小木棍把漆线卷起来,慢慢的绕出纹路。最后是贴金箔和彩绘。制作脱胎漆器有个致命的弱点,天然大漆的配方要根据天气的变化而改变,甚至要制造小环境的温湿度,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而且天然大漆会使一些人皮肤过敏,可学的人就又少了许多。
雕塑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工艺,并且要有一定的灵性才可能做好。而且各道工艺复杂,不是短期内可以掌握的。虽然现在家族里有四五十人从事雕塑,但大多只掌握部分工艺。现在黄守正的儿子黄思艺也跟着学雕塑,是鑫华雕艺的第六代传人,黄守正要把技艺传给儿子。
如今,黄守正仍在雕塑的路上奔走忙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门珍贵的技艺永远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记者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