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女指挥家郑小瑛:舞动爱乐人生 演绎艺术之魂
闽南网讯(闽南网漳州频道黎秀金 文/图 )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正值盛夏之际,2016闽南诗歌节——“诗与琴”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举行。5月14日下午,年过八旬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首度做客闽南师范大学,畅谈“音乐与人生”,讲述爱乐人生之旅。
女指挥家郑小瑛做客闽南师范大学,畅谈“音乐与人生”
名家音乐主题演讲现场
福建情结: 缘定厦门 回响土楼
郑小瑛是福建永定人,1929年9月出生于上海。她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和爱乐女乐团的音乐指导。现任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
1997年,郑小瑛受邀组建厦门爱乐乐团,担任艺术总监。尽管当时她被查出患有癌症,但并未影响她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她在出院后,马上赶赴厦门,开始艰苦的歌剧排练。有一次,乐团急着发工资,却得不到审批,于是郑小瑛在午休时间找区长,最终签批。然而区长说,“郑老师,这是因为有你,如果你不在,我们是一分钱也不会给的。”当时,郑小瑛觉得无比尴尬,她为厦门奋斗的交响乐事业,却被视为一文不值。不过,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知难而进,继续舞动手中的指挥棒。8年后,厦门市民投票选举爱乐乐团为城市十大名片之一。如今,郑小瑛与厦门爱乐乐团的所有演奏员,已为厦门人奉献了800多场风格不同的交响音乐会。
2000年2月,郑小瑛到闽西永定谒祖寻根,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参观了曾被美国卫星误认为是密布在闽西永定山区的“导弹发射井”的客家土楼。当她走进土楼那扇大门,迎面看到的是大天井里灿烂的阳光,是祖厅里和厅堂两侧高悬的各种蕴含中华文化的楹联和匾额,而屋中向外的小窗则既能采光又能向外打枪。那一刻,郑小瑛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于是,郑小瑛邀请作曲家刘湲为福建的客家文化创作了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并带着这首乐曲和其他中国交响音乐作品访问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她透露,今年将前往澳大利亚演出,完成心中许久的心愿。
艺术追求:阳春白雪 和者日众
天资聪慧的郑小瑛从小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造诣。她六岁学习钢琴,十四岁登台演出。1978年以来,她与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乐团等乐团举行音乐会,演出近两千场。她指挥的《卡门》、《阿依古丽》及欧洲歌剧合唱精粹,与吕思清合作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一些中国交响乐作品和歌剧,已被录制成唱片发行于国内外。
“音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民众。”她认为,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综合性艺术,交响曲是群众性的歌曲。她不但全身心地演绎着世界名曲,而且毕生致力于普及传播高雅音乐。在郑小瑛的心中有一幅歌剧蓝图,在那里人人都可以上台唱歌剧,厦门版的《茶花女》就是一群从没接触过歌剧的草根演员们演的。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是郑小瑛的艺术追求。1989年冬天,郑小瑛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女子乐团——爱乐女室内乐团,近七年之中演出了二百多场。她们对社会充满责任,追求“中西合壁、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使典雅音乐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走进普通人的心灵。
郑小瑛极其推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她说,知识要靠音乐启发,并且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一个健全、向上的民族不能没有音乐。因为音乐是充满人性的,是心灵之魂,能够引起共鸣,唤起民族的感情,凝聚力量。为此,她身体力行,义务充当音乐讲解员。同时,她经常受邀到各大院校开展歌剧讲座,普及音乐艺术。
“不老乐魂,永葆活力。”如今,耄耋之年的郑小瑛仍然活跃在歌剧的舞台上,挥舞手中的指挥棒,奏响生命之歌,演绎艺术人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