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木偶第七代传人徐昱讲述漳绣木偶“奇缘”(图)
闽南网4月27日讯(闽南网记者王惠敏 通讯员 陈洁如 文/图)近段时间,漳州市图书馆内的记艺展厅正在展出一系列的漳绣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雨川木偶收藏的漳州布袋木偶戏戏服。
漳绣是如何与布袋木偶戏结合在一起的呢?这样的结合又会碰出怎样的火花?日前,市图书馆邀请徐氏木偶第七代传人徐昱开展讲座,讲述漳绣与木偶的“奇缘”。
融入刺绣的木偶戏服
据徐昱介绍,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当时唐朝大兴佛事,一些庙宇都会上演木偶戏以敬神明。而那时的木偶戏戏服只是普通的布衣,没有图案或花纹。随着社会发展,木偶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婚、添丁等时刻,百姓常借布袋木偶戏助兴,布袋木偶戏的角色也随之增多。大约从清朝开始,为了区分角色,先人们开始在木偶的戏服上融入漳绣的元素。
“当时漳绣用的是金葱线,在比较远的距离会闪闪发光,所以就选择用漳绣把这些图案刺绣进去。”徐昱说,因角色需要,戏服也有所讲究。例如,戏里有皇帝角色,就必须有皇帝穿的衣服及龙的图案。由于台上的表演距离观众较远,如果只是画图案上去,表演时就无法凸显,刺绣便融入到戏服当中。
记艺展中的作品:刘备、关羽、张飞木偶
改革开放后,漳州成立木偶剧团,经常到国外演出,木偶戏的舞台、演出技法、木偶造型等都在不断改良,戏服也越精细化。漳绣的很多技法在木偶戏服上得到广泛应用。
“之前是线条而已,现在把这些全部填实,给人家感觉到这件衣服很漂亮,星光闪闪。”据徐昱介绍,约在1980年左右,一些台湾人开始到漳州高价定制精美木偶,要求以最精、最美、最细的工艺制作,工艺越精细,价值越高。绣娘们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漳绣在戏服上的应用也得到飞速发展,可以说达到鼎盛时期。
这时候的木偶,包括漳绣戏服,开始从演出用品慢慢转变为商品、展示品、收藏品。有的产品因为绣得好,创作者舍不得拿去演出,就收藏起来。“如果木偶或漳绣作为收藏品,那它的价值就有一个质的飞跃。”徐昱说道。
如今,漳州木偶因加入漳绣的元素而更加精美,漳绣也因漳州木偶更广为人知,两者相互结合更能发挥传统技艺优势,从而实现更高价值。一直以来,徐昱也通过不断创新,让漳州木偶和刺绣更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