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男装爱红装 花甲之年老人做得一手好嫁衣裳
裁缝师傅简斯雅坚守“工匠精神”,乐为她人做嫁衣—— 不爱武装爱红装
“心要细,脑要活,手要巧,脚要踩。”市区新华东路斯雅婚纱裁缝店的裁缝师傅简斯雅,坚守这样的“工匠精神”40多年。几十年来,这个片区的裁缝店接二连三地关闭,可他坚守到最后,迎来暖春。昨天,记者前往采访时,60岁的简师傅笑着说,他的成功有两个原因:一是找到了方向,为她人做嫁衣,每年手工制作婚纱礼服销售上千件;二是虽然他是设计师,但是不看低裁缝的体力活儿,看重精益求精。
简师傅在缝制婚纱
记者看到,简师傅的工作台是一块长2米、宽0.85米的木板,板面铺着一层红色的布料,上面摆放各类裁缝工具。40平方米的店内,陈列着上千件大红大紫、光鲜亮丽的婚纱礼服,有的穿在站立的塑料模特身上,有的直接挂在墙上,还有的放在架子上。简师傅的视力很好,工作时不用戴老花镜。他每年去浙江义乌两回,采购婚纱材料。而店里陈列的千种婚纱款式,都出自他的手。
简师傅当裁缝是受家庭影响。13岁小学毕业后,他外出打工,20岁时被父亲叫回家,继承裁缝衣钵,从普通的学徒做起。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埋头在缝纫机上车缝裤子,整天重复着一个动作,很苦很枯燥,当时想过放弃。“三分裁七分缝。不坐冷板凳,哪能练实真功夫。”家人的话,让简斯雅坚持了下来。
简斯雅单车缝裤子就学了四年,记不清到底车缝了多少条。打牢了基础,他才得到允许学习裁剪。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他也只能在一旁观察学习,没有下手的机会。十年后,简师傅才自立门户,在市区延安路开了裁缝店,为拿布料来的客户加工制作军装、学生装、中山装、春秋装等各类衣服。那时的新华东路、解放路和延安路,整条街裁缝店一间挨着一间,家家生意火爆。
由于时代变迁,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很多裁缝店关门转行,选择坚守的男裁缝更少,简师傅就选择了坚守。那时生意不景气,只能勉强度日。有一天,负责采购布料的爱人灵机一动,建议他制作婚纱,给的理由是,不少人在挑选婚纱时,反映穿上身效果不佳,如果有家量身定做的店那该多好。可做婚纱不比做普通服装,工艺上有很大的区别。简师傅考虑一番后,决定试试看。他先模仿制作市面上的婚纱,可是款式过于单一,受到客户冷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简师傅,开始从书店、摊点、夜市街面等找来有关婚纱礼服的书,研究学习,书叠起来有半个人高。
简师傅制作的婚纱款式越来越多,有几百种,很多客户看到了,赞不绝口,他很受鼓舞,更加专心钻研,一个领子出了问题,他都琢磨到半夜两三点。简师傅的手艺得到越来越多爱美女性的认可,口碑越来越好,专门来找他订制婚纱的人越来越多。当顾客穿上适合自己的漂亮婚纱,很满意时,简师傅的脸上总露出自豪,眼睛眯成一条缝。他说,客人高兴,我就高兴。
简师傅告诉记者,缝制一套婚纱礼服,要经过裁剪、车工,以及最后的反复修改,讲究精益求精。虽然工厂化制作的婚纱凭着质量、样式、效率的优势,远远把手工裁缝抛在后头,但简师傅的手工嫁衣根据新娘的身材来订制,更加精致,还是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他笑着说,他鼓动正在南京读大学的女儿,回家接班。至于未来,他计划将一颗匠心和互联网擦出火花,扩大订制婚纱的“朋友圈”,帮每位新娘穿上最适合自己的婚纱礼服,传递更多的快乐。(记 者 罗培新 实习生 郭艺琴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