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天宝墨溪与洪坑戴氏族亲耕读并重 文风昌盛

2016-02-17 08:44 来源:闽南日报 0

  素闻芗城区洪坑村, 古民居建筑优雅精良,设计奇特巧妙,一向有 “乡村迷宫”之说,对研究闽南古民居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又因其拥有戴文赛、戴尔宾等扬名中外的优秀儿女,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走进洪坑,了解洪坑,绕不开村西不远处同为戴氏裔脉的———墨溪村。

  墨溪与洪坑戴氏, 源自同一祖脉———陈元光三女婿戴君胄。漳州天宝戴氏共尊先祖戴君胄为三世祖,开基洪坑的戴从宣公,则已排至第二十六世祖。

  墨溪戴氏耕读并重,文风昌盛,曾有十进士、九举人等非凡成就。洪坑村沿袭先人祖训,崇文重教,贤达辈出。尤善经商,制糖、造酒、开办农贸圩场等,鼎盛一时。裔脉传至戴氏三十六世戴富, 更是将老祖宗的财经智慧发挥至极致。

  戴富, 膝下四子, 个个善于经营,富甲一方。于是,大兴土木,建设房屋。梦想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代有传人。历经雍正、乾隆两朝,花费数十年光阴、数代人心血方才建成。

  大厝为一字排开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厝,占地130 公顷,院埕开阔平坦,适合翻晒稻谷、举办文体活动等。大厝两侧各有护厝,均以“青砖石壁脚”建筑,屋顶铺红色板瓦。大厝结构开阔舒朗,屋内雕梁画栋,图案精美喜庆,虽沐数百年风雨,依然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从流传的民谣 “有洪坑的厝,无洪坑的富;有洪坑的路,无洪坑的石铺。”可以想象洪坑当年是何等的富庶繁华。

  大厝与大厝、护厝相互之间门户相连, 往来便利, 村内有四街八井、十八条排水沟,大小石路纵横交错。只要将七座大厝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即使进入,若无人指点,想出去也难。相传:早年有土匪进村打劫,偷抢得高兴,可七拐八拐晕了头,以为有鬼神牵制,吓得再不敢前来造次,至今传为笑谈…… 历史进入民国以来,洪坑村,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

  戴尔宾(1905—2001)、戴文赛(1911—1979)俩同胞兄弟,最是令人钦佩,可谓功勋卓著,名垂史册。戴尔宾,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南京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 著名桥梁专家。

  戴文赛,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历任国家天文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天文系系主任等, 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对人类天文学贡献巨大。1994 年, 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编号 3405 的小行星命名为“戴文赛星”。从此,世界璀璨星空上,永远闪耀着这颗中国明星。这是国家的骄傲,是家乡的骄傲,更是洪坑村人的骄傲。

  戴天佑(1904-2002),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医学教授。还有地质学、建筑学等领域的专家戴克戎、戴天赐、戴石湖、戴志坚以及众多大学生、公务员等等,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奉献……

  “圆应宫”是洪坑祭奠神明的庙宇,内祀观世音、关帝爷、开漳圣王陈元光、保生大帝等,无声地诉说着洪坑民众感念宗功祖德、善良忠义的美好品德和信仰。

  村内一平房墙根处,镶嵌着一块刻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的石碑,应属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碑文仅百余字———“公立禁约,各宜恪遵 ……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架棚作厕、栽植果木……”碑文内容与如今提倡的孝老爱亲、新农村建设等一脉相承。漫漫岁月,洪坑村人将其当作祖训,自觉遵守,敦亲睦邻、安定祥和。

  “戴氏祖祠”是洪坑村人心中的圣地。祠堂坐北朝南,雕梁画栋,燕子脊翅,具有浓郁闽南风格。据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76 年)前后,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祠内的“世泽堂”,堂联“固谯国佐唐开漳扬芳光俎豆,始深忠义累世衣冠荣宗耀祖” 为藏头联, 表达戴氏后人牢记祖德宗功, 世代传承先祖英雄精神的永恒追求。

  在洪坑村西边,有一城堡式圆形三层石楼,是村中唯一的一座三层古厝,形似闽西南土楼,各间相通,冬暖夏凉。上下有房50 余间,曾住有多户人家。楼高十米余,额镌“鸿湖乐居”,寄寓先人安居乐业、喜乐平安的美好愿望。二、三层分别设有枪眼及瞭望口,在古代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遗憾的是,古堡现人去楼空,房梁倒塌、瓦砾满地、野草疯长,让人心疼不已。数百年来,洪坑,隐身乡野一隅,晨耕暮读,与世无争,婆娑蕉影中,文静安详而又谦逊温馨。

  古话说得好: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洪坑,开始声名远播,赫然上榜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流连古村,新旧对比强烈。旧址,古厝布局规整,气势恢宏,却已沧桑老迈;新址,建筑虽稍显零乱,但新潮现代的小洋楼,处处都散发出宜居宜业和富庶安逸的模样。

  纵然如此,古厝,犹如壮士暮年,虽身手不再敏捷灵巧,却以抗击数百年风雨雷电折磨的坚实根基,巍然傲立于天地之间,雄风不减,让人心生敬畏。可以说,古厝身上的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砖瓦、每一扇门窗,甚至街边每一块铺路的小石子,都记载着厚重岁月里的春华秋实和戴氏族人辛勤拼搏的苦乐悲欢,那沉甸甸的历史价值,那高超独特的建筑艺术,岂能让人漠然视之? 先祖,乡贤,古村,又怎能让人遗忘冷落?

  2013 年,天宝镇制定了《洪坑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办法》,有着 3000 余人的小村, 年年拿出专款组织专人清扫、修缮、管理古厝。村内具有人文价值的小巷、遗址等,都钉上标志。保护戴文赛故居、收集整理其相关资料也被有识之士提上议事日程,村民自发组织治安巡逻队,保护自己古老而美丽的村庄……(徐洁)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首面“爱心墙”成立至今12天 已收数千件衣物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