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老漳州人记忆中的“猴洞” 系原漳州府衙后花园内假山

2016-02-15 15:10 来源:闽南网 0
据市民郑德鸿介绍,“猴洞”原位于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北侧约30米处。

  闽南网2月15日讯(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文/图)在漳州市区,很多人对“猴洞”印象深刻,特别是较为年长的人。因为那是他们孩提时常玩乐的地方,有一段抹不掉的记忆。

  漳州本地人称为“猴洞”的地方实质上是园林景观中的假山,不管是否真的有猴子在那存在过,坊间都叫它“猴洞”。在中山公园里,就曾有一处“猴洞”,不过早已消失。

据市民郑德鸿介绍,“猴洞”原位于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北侧,约30米处。

据市民郑德鸿介绍,“猴洞”原位于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北侧,约30米处。

  据市民郑德鸿介绍,“猴洞”原位于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北侧,约30米处,外围砌成圆圈,有高约1米的矮墙。圆圈内的池底比路面低一些,中间堆了一座假山。假山内为空洞,有数个大小不一的洞口。上面的洞口较小,只有几十厘米宽,下面的洞口较大,有1米左右。因这处假山与动物园里的猴山相似,所以大家都叫为“猴洞”。

  “因为‘猴洞’有洞,对小孩子来说,钻进去还显宽畅,是当年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地方之一。”年过六旬的郑德鸿说,小时候,他家就住在中山公园边上,那里也是他最常去玩的地方。“猴洞”旁还有一棵大杨桃树,虽然挂满果实,但实在太酸,根本无法吃,孩子们几乎都视而不见。

  说起“猴洞”,在公园里休憩的几位大爷也纷纷说起当时的一些情景。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有时小孩子玩过头,还会在里面尿尿,甚至拉大便,弄得臭熏熏。

  杨高升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漳州人,住在历史古街区漳南道巷。据他介绍,中山公园内的“猴洞”可能拆于1972年。当时,根据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猴洞”可能就是在这时被拆除。

对照民国时期绘制的中山公园方位图,东南侧标有“石山”(本图只截取部分 江焕明供)。

对照民国时期绘制的中山公园方位图,东南侧标有“石山”(本图只截取部分 江焕明供)。

  今年62岁的游老先生也讲述,1969年,他刚从中山小学毕业。那时到中山公园玩,同学帮忙在“猴洞”处拍了张照片,至今还保留着。

  人们所说的“猴洞”其实是指园林中的假山。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向闽南网记者介绍到,中山公园原为漳州府治旧址,园内的假山原是府衙后花园(馀园)的人造景观。2008年8月6日,中山公园东南侧出土一方假山石,上刻一首七绝诗,隶书字体,对照民国7年(1918年)绘制的地图,该方位标有“石山”,此石应是旧府衙的后花园中假山石之一。

  江焕明还介绍,在原来何衙内后花园里曾有“猴洞,东门街(现新华东世纪广场处)也有,同样是权贵豪宅的后花园。这些“猴洞”一般是园林景观,是用太湖石(假山石)或茶硔石(华安玉)做成的假山,基本都是曲径通幽的布局构造。

  据了解,何衙内位于今青年路,原是通往明末尚书何楷府第的一条巷道。何衙内是漳州郡城三大衙内之一,规模巨大,用现在的话讲,足足占有一个完整的街区。在其后花园就有一座人们称之为“猴洞”的假山景观。何府在几百年间经多次改造,面目全非,但该巷道及巷名一直保留下来。(完)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正月初八的习俗 祭八仙放生等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