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大鼓凉伞两岸“并蒂花开” 追溯鼓伞之源
大鼓凉伞发源于九龙江中下游。在闽台互动中,它跨越海峡,变身跳鼓阵,并在台湾繁衍生根。如今,有着相同文化基因的大鼓凉伞和跳鼓阵,依然作为民间传统艺术活跃在闽台间——
追溯鼓伞之源
伞随鼓动,锣声应和,翩翩起舞,爽然欲醉。
1月25日,作为漳州市龙海第五中学大鼓凉伞队的鼓手,郑庆榕参加了告别演出。因为要备战高考,他马上就要退役了。这支成立于1993年的校园大鼓凉伞队伍,参加过不少省市大型活动,还曾经作为漳州古文化的代表,与台湾跳鼓阵艺人同台竞技。

这是漳州大鼓凉伞的传统造型,它是台湾跳鼓阵的源头。(资料图片)
说起漳台艺人的鼓伞之缘,时间需溯回2000年。那年,在厦门市台湾民俗村举办的海峡两岸古文化艺术交流大会上,台湾中华民俗艺阵研究室主持人吴腾达第一次观看了龙海五中学生们的表演。当即,他就找到了教练汪育胜,邀请对方赴台指导。
“他们的演出道具、表演内容与台湾跳鼓阵几乎一样,这再次印证了我的观点——跳鼓阵发端于漳州大鼓凉伞。”吴腾达说,在台湾民间庙会和庆典中,跳鼓阵是最常受邀的民俗表演项目。其中,以台湾南部尤多。“南部庙宇众多,神诞祭祀、迎神赛会活动不断,故跳鼓阵在高雄、台南、屏东等地长盛不衰。”他说。
不过,跳鼓阵的源流问题,一直困扰着岛内学者。“台湾史籍对跳鼓阵的记载,大多局限于对表演形态的表述,虽有传说花鼓阵源于郑成功时代军队日夜练兵,鼓手击鼓助威,但缺乏依据。”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吴腾达便频繁来往于闽台之间,希望在对岸找寻鼓伞之源。

来自台湾台南市的跳鼓阵表演。(资料图片)
1995年8月,吴腾达赴福建参加学术研讨会,其间专门考察了莆田车鼓表演。遗憾的是,他发现,二者道具虽相似,但表演内容大相径庭。两年后,吴腾达在漳州找到了突破。在龙海市颜厝镇积苍庙神明绕境活动中,他惊奇地发现,参与仪式的竟然都是本土大鼓凉伞队。“他们的组成方式、表演内容与跳鼓阵几乎一模一样,结合大陆史料,基本可以认定跳鼓阵是从福建漳州传到台湾的。”吴腾达表示。
事实上,目前两岸业界与学界已达成共识:漳州大鼓凉伞与台湾跳鼓阵一脉相承。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有功,戚家军凯旋途径漳州时恰逢阴雨,当地老百姓为犒劳将士,纷纷持伞进入战鼓队,为将士们遮雨。此后,闽南民间艺人便将军民鱼水情的画面,编成了民间舞蹈,并逐渐流传到海峡对岸。虽然不同版本的传说在细节上有所出入,但两岸普遍认同大鼓凉伞源自军民欢庆胜利的说法。400多年后的今天,大鼓凉伞依然活跃于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及南靖县靖城镇、龙海市等地。

漳州学生正在表演大鼓凉伞。(资料图片)
大鼓凉伞如何传入台湾并演变成跳鼓阵,已难以考证。但两岸学者在往来考察时,找到了大量两种民间舞蹈的共同元素。
2009年,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玉玲赴台湾考察。在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开台妈祖元宵十八庄绕境活动、台南六甲乡保安宫武庙元宵民俗庙会、台东2009“炸寒单”民俗艺阵绕境等活动现场,她观看了大量台湾跳鼓阵表演。“无论是道具、还是表演形态,都体现着闽南元素。”郑玉玲以花鼓的绑背方式为例解释道,胸前背鼓、双面击鼓是闽南漳州鼓舞的重要标志,这种绑背方式随闽南人移居台湾而传入台湾。
探寻传承之路
漳州大鼓凉伞发祥于龙海市。在各类民俗活动及喜庆节日里,大鼓凉伞是不可或缺的文艺踩街项目。“大鼓凉伞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最兴盛。”龙海市文化馆已退休的老艺人陈志光回忆道,当时的龙海县有100多支大鼓凉伞队,2000多名表演人员。
在之后的10多年间,大鼓凉伞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而遭禁锢。从此,伞折鼓毁。改革开放后,不少地方恢复大鼓凉伞队。但此时的大鼓凉伞已丧失原有的表演艺术元素,只起到排阵势、造声势的作用。
“以往,大鼓凉伞表演者大都是青壮年,但现在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参与表演,只剩下村社老年妇女还在坚持。”郑玉玲表示,如今漳州的大鼓凉伞已日益简化为广场舞。尽管她认为这同样有助于传统艺术的普及,但隐忧在于,闽南舞蹈的精华逐渐丢失。
台湾跳鼓阵起源于大鼓凉伞,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跳鼓阵在台湾根基深厚,尽管时代变迁却依然还保留着原汁原味。”回忆起2000年第一次在厦门看到跳鼓阵表演时的情形,汪育胜感慨道:“和龙海上世纪50年代时的大鼓凉伞几乎一样,还保留着鼓手、伞娘、打锣者、彩婆、挑担者等人物设置。”
跳鼓阵并非没有遭遇过传承危机。1988年,台湾跳鼓阵研究者吴腾达为第六届世界空手道锦标赛策划开、闭幕式时,首次邀请跳鼓阵表演团队登台演出,引发海内外赞誉一片。但彼时,岛内民间跳鼓阵团体屈指可数,校园内更是不多见。“为了今后各种活动的需求,台湾才开始训练各种大型阵头技艺表演,跳鼓阵的大型表演因此诞生。”吴腾达说。
事实上,漳州各界人士一直在思考如何重振大鼓凉伞,并进行了创新探索。早在20年前,龙海市芗剧团便创办“小百花大鼓凉伞队”,请来了当时漳州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师吴清岳执导。2009年,闽南师范大学组建大鼓凉伞队,郑玉玲参与编导。在此后的市运会、省运会等舞台上,这支学生军都曾大放异彩。对此,郑玉玲认为,大鼓凉伞、跳鼓阵等民间传统技艺,都是两岸民众智慧的结晶,理应好好保护,希望两岸携手共同探寻传承之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薪火相传。
期盼两岸共舞
然而,让两地民间艺人感到遗憾的是,大鼓凉伞与跳鼓阵虽同气连枝、一脉相承,但长期以来,它们之间鲜有交流。
龙海五中校队是漳州最有影响力的大鼓凉伞队之一。在这里,汪育胜当了20年教练。在他的记忆里,漳州大鼓凉伞与台湾跳鼓阵的互动屈指可数:2000年海峡两岸古文化艺术交流大会上,龙海五中大鼓凉伞队作为漳州古文化的代表,与台湾跳鼓阵同台竞技;不久之后,金门县长带领台湾陈姓宗亲到漳州南山寺寻根谒祖,龙海五中大鼓凉伞队参与表演;2006年,连战赴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祭祖,汪育胜带队表演。
“每次反响都特别好,有不少台湾教授与民间表演团队邀请我赴台教学,一起参与编写教材。”汪育胜表示,尽管反响不俗,但两岸互动依然有限。“这样的表演与展示只是蜻蜓点水,还称不上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他说,比起芗剧、竹马戏等闽南文化项目频繁赴台交流,大鼓凉伞虽然与台湾有着不解之缘,民间艺人也期盼能够赴台演出,但因为缺乏经费支持,始终难以成行。
不过,去年12月,漳州大鼓凉伞表演队终于走进了台湾。当时,漳州市关帝文化交流协会组织漳州文衡殿管委会及传统哪吒鼓乐队、大鼓凉伞队一行38人到台湾交流访问,这是漳州大鼓凉伞表演队首次赴台表演。
对于两岸共舞,郑玉玲有着同样的期待。不久前,她受邀前往台湾宜兰教授福建车鼓艺术。她希望,这样的深层次交流也能够延伸到大鼓凉伞与跳鼓阵中。“其实,政府部门、高校、民间艺人可以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两岸更可以共同进行剧本创作,同台表演,一起探讨传统民俗项目的传承之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黄国轩 郑智敏)
大鼓凉伞的复兴之路
“传承了多年的老手艺,怎么能终结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这是此次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感慨。对于如何复兴大鼓凉伞,漳州的老艺人有着诸多想法。
“对大鼓凉伞的传承,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探索创新,不断为其注入活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龙海市文化馆老艺人陈志光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振兴大鼓凉伞,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其中,以龙海市芗剧团创办的小百花大鼓凉伞队最为典型。
当时,小百花大鼓凉伞队请来本土舞蹈教师吴清岳执导。吴清岳对大鼓凉伞表演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
“我们把握住大鼓凉伞粗犷豪迈、气势恢宏的这一基调,围绕鼓伞这一对主角进行形式重构。”陈志光说,以往鼓伞表演以一鼓一伞为主,改革之后最多时达到20多对。此外,他们还对表演角色进行了转换,把“大伯大妈”换成了“美丽村姑”,把四男四女敲锣伴舞改成清一色少女翩翩起舞。
为了突出鼓伞对舞,创新者对伴舞角色也进行了调整。“我们以多鼓多伞的对舞、群舞为主轴,把其他伴舞调整成一个以古代元帅装扮的男子擂打高脚大鼓,两边各一名敲锣打钹的校尉,使大鼓凉伞的鼓伞主舞更加突出,更加协调统一。”陈志光说,形式重构后,既保留了大鼓凉伞的原生韵味,又增添了恢宏热闹的看点。
同时,小百花大鼓凉伞队还注重拓宽表演内容,灌注时代气息,在节目包装上逐步趋向时尚。40名表演者都是清一色的俊男靓女,他们的鼓伞、服饰、道具通过整体设计、合理搭配,在自我包装上更臻完美,趋向时尚。经过改革创新的大鼓凉伞,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民俗节会、奠基庆典、广场文化等活动中频繁亮相,在文化市场上大显身手。
在陈志光看来,漳州大鼓凉伞要真正得以复兴,光靠民间艺人的努力还不够。陈志光建议,大鼓凉伞表演应当从自娱自乐的小圈子跳出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部门应当鼓励村、企业、个人兴办大鼓凉伞表演队,确定经营者与经纪人的地位,并赋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尝试进行市场化运作。”陈志光说。(记者 张辉)
文化名片
大鼓凉伞相传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队,是欢庆胜利时跳的一种群舞。舞蹈的主要形式为两人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伞绕鼓转,另有手执铜锣者,随鼓点敲打铜锣。每逢喜庆佳节、迎神庙会,闽南地区百姓都表演此种舞蹈。2009年,大鼓凉伞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遍观点认为,随着部分闽南人移居台湾,大鼓凉伞也传到台湾,成为台湾的民间舞蹈。在台湾,大鼓凉伞被称为跳鼓阵、花鼓阵、大鼓阵、大鼓弄、弄鼓花等。
□专家点评
郑玉玲(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台湾跳鼓阵是台湾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民众欢迎的民俗艺阵,它与闽南漳州的大鼓凉伞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跳鼓阵的表演动律、舞具风貌、阵势变化与锣鼓节奏既融进了闽南历史的文化积淀,又在台湾新的人文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希望跳鼓阵与大鼓凉伞这株并蒂莲,能够跨越海峡,在互动与碰撞中,共同传承发展。
智库团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