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俗你都知道哪些?来读读《漳台传统节日》
看图解字说民俗 ——读《漳台传统节日》随想

《漳台传统节日》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漳台传统节日》一共200来张图片和照片,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记载、反映漳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漳台两地民间快乐的节日生活画面。张张生动,帧帧精彩,让人浮想联翩。 章图 供图

《漳台传统节日》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昨天,一位朋友送我一本《漳台传统节日》,放进书架之前,信手翻了翻,没想到一下子便被它的新颖吸引住了。只好放下读一半的书,仔细地“翻”下去。
这是一本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2月刚刚出版的新书,洋溢着浓郁的书香,该书由漳州市委书记陈家东作序,主编是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阮开森。这本书,以图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通俗明了,赏心悦目。
开篇第一帧图是“过年”,红底红联红灯笼,还有无数的“中国结”,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看着这画面,一首顺口溜从遥远的儿时向我飘来,“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饱,初四吃到饱,初五隔光,拍囝仔尻穿(屁股)……”那个时候,我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平时经常惹事,屁股没少挨打,平时怕挨打,有所收敛,可是到了“新正”的头四天,便有些“肆无忌惮”起来,因为这几天惹事,不会挨打。节日一到,就和几个小朋友到“公爷街”(即南昌路芗城区政府一带,原有清代一等海澄公黄梧的府第,故名)娱春场买风雷,大家一起打,比谁打得花样多、声音大,比着比着,你输我赢,便吵起来,吵得脸红脖子粗,可是再怎么吵得厉害,大人们都很宽容,不打屁股。
印象中,“新正”最自由的是初一到初四,最隆重最神圣母亲最当回事的则是初九的“敬天公”,正如《漳台传统节日》上所说的,“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漳台民间称之为‘天公生’,朝廷有祭天的礼仪,民间就利用这一天来祭天。”我想,许多民间习俗,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皇家礼仪在民间的回声。在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皇家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天公生”之后便是“十一福”,正月十一,在母亲的鼓励下,大鱼大肉,狼吞虎咽,不但把肚子吃得圆滚滚的,还吃出一脸喜气,来年有福。
《漳台传统节日》一共200来张图片和照片,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记载、反映漳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漳台两地民间快乐的节日生活画面。从新正到清明,到端午到七夕到中秋到重阳到冬至到除夕……张张生动,帧帧精彩,让人浮想联翩。
比如,“台湾灯会”和“元宵迎灯”一蓝一红,让我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比如,“清明踏青赏花”一组三张照片,绿色的原野,黄色的油菜花,红色的桃花,美丽的姑娘……读这样的画面,你会不由得想起这样的古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比如,“赛龙舟”这幅照片,红船红衫,黄船黄衫,一远一近,楫飞浪溅,伴随着现代图景在我耳边响起的,是宋代的《端午竞渡棹歌》:“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比如,“沙滩情愫”:蓝天,白浪,黄沙,在两只安静的船头中间,一对情人,手牵着手,走向爱的海洋。在这幅照片下面这样写道:“七月初七叫七夕,又叫‘女儿节’,传说每年这一晚上是牛郎织女在天上银河鹊桥相会的时间……”我的目光在这照片上停留了许久,是的,这幅照片,很有诗意,安静中的浪漫,浪漫中的安静。他们会在海边一直呆下去吗?当夜幕降临,他们的爱情还会像白天一样炽热吗?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的情感能经得起种种考验吗?“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这是白居易的《七夕》,也是古人的七夕。也许我想得太多了,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爱情,阳光灿烂,温馨而热烈。
比如,中秋的“拜月”,比如重阳的“登高““进补”,比如冬至的“搓圆”……
随着手指的掀动,传统节日画面一张接着一张地展现在我的眼前,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传统节日实际上是一种民俗在特定日子的体现。民俗是民间生活的一种模式,一种规范,一种浸透于生活细节之中的文化现象。从《漳台传统节日》一书,我们可以感觉到,漳台两地的民俗极为相似,究其原因,是台湾(特别是台南)民俗大都来自漳州,同根同源。而其中的“陈圣王生”和“开漳圣王巡安”更是别开生面,漳台共有,一座“威惠庙”,一尊尪公——开漳圣王,把海峡两岸信众的心紧紧相连。漳台传统节日所体现的民俗,是漳台文化的投影,是两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非常值得我们共同珍惜。
细读这本《漳台传统节日》,我不禁为之喝彩,因为它让我轻轻松松地在案头把一年的节日再过一遍,虽然,年近古稀的我,这样的节日过了近70回,但这一回不一样,更文化更精彩更值得回味,因为,我以前过的节日,都是狭窄的,主观的,感性的,而这一次,却是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
也许,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体会。(青 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