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商区多位代表献计:“升级”双孢蘑菇产业
漳州台商区多位市人大代表献计:多管齐下“升级”双孢蘑菇产业
长期以来,漳州是中国双孢蘑菇的主产区。到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双孢蘑菇种植面积、总产量跃居全国首位,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漳州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蘑菇之乡”“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罐头之都”“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的荣誉称号。2015 年,漳州市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1407 万平方米,产量21 万吨,仅漳州台商投资区种植产量就达12.5 万吨, 产值8.5 亿元,菇房8000 多座,是全市种植的龙头地区,双孢蘑菇也成为台商区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传统的双孢蘑菇种植方法, 都是采用露天堆料,不仅产生污水、废气,还严重影响农村生活用水及空气质量, 且培养料受热不均, 腐熟程度不一,灭菌效果不佳,存在杂菌多、转化率低等问题,导致种植产量低, 种植过程使用农药等危及食品安全的现象,制约了双孢蘑菇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双孢蘑菇的生产困境?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台商区的多位市人大代表共同带来了《关于漳州市双孢蘑菇产业化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为双孢蘑菇未来发展献计。
产业发展离不开新式“引擎”
在此次议案中,市人大代表许秉生提出,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蘑菇工厂化、设施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是我市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别是对于种植主产地之一的台商区更有借鉴意义。
具体来说, 就是用改变双孢蘑菇种植模式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 用工厂化效应来解决因工业发展带来的土地匮乏; 用技术提升来保障食品安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这样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没有堵死菇农的生存之路,反而能有效、直接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许秉生还建议, 我市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双孢蘑菇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 用于推动蘑菇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和奖励, 推进蘑菇产业化建设。同时,由市农业、科技等职能部门在良种引进、种植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和服务,推动双孢蘑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带动找到“带头人”
引进新式的生产方式,还需要有“带头人”出来吃“螃蟹”。
市人大代表傅丽芬表示, 我市双孢蘑菇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搭台, 企业、大户唱戏这一模式。建议我市相关部门可以学习欧美先进管理模式,鼓励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还表示,从现阶段看,创建“企业+基地+大户”的模式仍是主流。建议可以由龙头企业集中建发酵隧道、生产统一标准的培养料,搭建标准化菇房进行工厂化种植示范及技术培训。政府出资在原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较大的村落周边建设集约标准化双孢蘑菇出菇房, 由龙头企业将做好的培养料送到标准化菇房,菇农采用回购或租赁等模式,经培训或熟悉新工艺和新技术后, 在标准化菇房进行有责任的双孢蘑菇种植, 并由企业与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签订回购协议。
产业持续建立消费者“口碑”
我市双孢蘑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还离不开消费者的“口碑”。为此,市人大代表黄满全献言,应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质量溯延体系。黄满全表示,要多依靠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引进优良菌种、工艺及生产技术,并采用物联网系统对标准化菇房进行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控、组织培训等方法提高整体种植水平。特别是现代社会注重食品安全, 建立起从菇房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赢得消费者的“口碑”,才能拿到产业发展的“金杯”。
产业壮大搭上网络“顺风车”
网络给传统的产品销售带来了面向全国的销售平台,漳州双孢蘑菇如何搭上这个“顺风车”,市人大代表王新辉有一些看法。王新辉提出,在漳州搭建属于双孢蘑菇、且能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商、物流(冷链)平台,拓展、拓宽双向销售渠道,在线上线下打造属于漳州的“国字号”双孢蘑菇品牌,促进漳州市双孢蘑菇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刘铭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