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九龙江岸渡口:潮起潮落 当年纤夫、游子今何在?

2016-01-18 08:58 来源:闽南日报 0

  古榕茂郁葱茏,鹅卵青石铺路,是我印象中渡口的共性。家乡在九龙江入海口的冲积洲上,四面环水,要走出去须得乘船,于是,渡口便成了这里最普及的公共设施,每个自然村至少都有一个渡口。

  渡口有大有小,人流量大的就气派些,路沿石和路面石头就垒得平整,道路也宽阔,码头直伸到江中央,不论潮起潮落,都可以沿石板路直接上船,不必担心潮水退去会踩着岸边的滩涂烂泥。这样的渡口一般都较繁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穿梭往来的渡船有好几艘。而村庄比较小的,人流量不多的渡口就显得简陋冷清了许多,一般就顺着护堤坝简单把石头路面排列平整些,遇到退潮,渡船就靠不过来,还得光脚趟过一段泥地。这样的渡口往往只有一条小船,而且船工就是附近的农民,还需兼顾农活,经常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情形,等一趟渡船得花好长时间,甚至得上门去找船工。

  以前没有机动设备,渡船全部靠人工划桨,每个渡口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遇到没钱乘船渡河的村民,只要他帮船家划船,就不必交钱。当然帮工一般是划前桨,船家自己划后桨,因为后桨要起把舵的作用,确保方向。这也是质朴的村民给穷人足够的尊严了,只要靠自己的劳动,一样可以过河,无需乞求。若是遇到乡民有急事,或急病、分娩上县城医院,不论白天黑夜,务必优先送达。摆渡人急人之所急,尽他们之力替人排忧解难。佛说自渡渡人,从此岸渡到彼岸,船家种善因得善果,日积月累,不知成就了多少佳话。

  那天同学带我们去新圩古渡口游览。我们沿新圩镇政府前面的一条小道,跨过一座石桥,穿过一片竹林,踏上一条新修的长长的木栈道,再走过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古街,来到了古渡口。渡口有一株巨大的榕树,据说有二百多年的树龄。古榕遮天蔽日,华盖般把整个渡口都盖住了,正如我家乡许多渡口也有榕树一样,其实就是天然的候船室。渡口边停了几条小木船,显得有些落寞。这是一个明中期就存在的古渡口。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在华安通公路、铁路之前,这个古渡口是九龙江中游北溪段的交通要塞,当年华安、漳平等地的货物,纷纷聚集到此转水运。从立于渡口边的文化栏中的文字介绍中得知,该渡口始建于唐朝,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码头,徐霞客当年游览九龙江就是从此处登船。

  渡口修葺了楼房亭台,还立了许多雕塑,再现当年纤夫、渔民和游子离乡的情形及码头的繁华景象。站立于此,不禁感慨万端。脚下,九龙江水清澈澄明,缓缓流淌,水中沙洲芦花摇曳,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美不胜收。极目远眺,薄薄的雾气,笼罩了江面,模糊了视线。忽然想起“渡口与你握别,再轻轻地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的诗句。追思怀远,当年的渡口所承载的远不止是货物运输,迎来送往。它见证了一次次人生转折,一桩桩离怀愁绪,一件件凄婉爱情故事,一页页历史文化变迁。它是多少人的人生起点,是多少游子的梦萦魂牵!(林亚川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男子旧货市场淘“老枪” 欲充实民俗馆不想触刑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