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报刊亭业务量急剧下滑 增便民服务将成解困之径
忠实读者常光顾 看好便民服务
记者看到,只要报刊亭开着,仍不时有人光顾。老人亭前看报,学生买杂志,路人买饮料……小小报刊亭参杂多种经营,不乏有忠实者往来。
就阳光雅苑小区旁的这家报刊亭,其周边还有不少小吃摊点,还挺热闹。不愿透露姓名的大爷一大早就坐在亭前看《参考消息》。虽然家中已订阅2份报纸,他仍要天天来此看上一个多钟头。他觉得看报纸挺好的,可以了解国内外形势。
62岁的黄大叔也经常光顾报刊亭,有空就去看报纸,偶尔也会买。“做得起来,是可以,能给群众带来很多方便。”提及报刊亭在卖报纸、杂志之外,增设话费充值等业务时,他很是赞同,觉得那样会更方便群众。
转型立足便民 增设业务解困
2008年,漳州的报刊亭是作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设置的,102个中有10个专门供残疾人经营,其他报刊亭的经营者大部分是下岗职工。
“现在因纸媒影响,报刊亭经营者的利益受到一些冲击。”王正杰介绍,受新媒体冲击,电脑类、体育类报刊销量下降尤其明显,青壮年、中年读者群也在减少。为了增加报刊亭收入,保证生存,他们采取了便民措施,如代缴水电费、话费等,同时允许经营者卖饮料、手机卡等,方便就近群众。
2016年,漳州邮政报刊零售公司将立足便民服务,对报刊亭做一些改造,如增加快递代投业务等。平时,很多市民因上班无法及时接收快件,报刊亭将在这方面做延伸服务,让市民上下班时顺便领取快件,真正发挥其便民功能。
王正杰还透露,在报刊亭转型升级上,他们还考虑接入网络,利用wifi,通过显示屏发布演出、天气等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并提供广告服务。无人亭则可改造成自动售卖机。
设亭审批难 管理存在困难
“现在我们碰到一些困难,在报刊亭设置、迁移审批上,找不到承接部门。”王正杰告诉闽南网记者,因为城市建设、道路改造等缘故,有些报刊亭需迁移或增设,如龙文区随着道路等各方面建设的推进,社区越发密集,就需要增加报刊亭,但又碰到无人审批的情况,相关部门也介入,帮忙协调。
再者,在文明创城时,有些县域操作简单,要求撤掉报刊亭。王正杰认为,报刊亭因业务量下滑,经营管理上难免有需整改之处,但整改不是简单的拆除。拆掉后,就没有了文化基础设施,倡导大众阅读,也就少了设施条件。
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免存在矛盾。王正杰介绍,龙海市市区有6个报刊亭,2015年年初,城管说要拆除,经协调后拆除3个,保留3个,现在又要求拆1个。类似这种情况,就需要多个部门互相协调。
据了解,2012年9月27日,《福建省邮政条例》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福建省邮政条例》,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第十三条规定:
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设置邮筒(箱)、邮政报刊亭等公用设施,由邮政企业编制设置方案,经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后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邮筒(箱)和占地十平方米以下的邮政报刊亭免收城市道路占用费等相关费用,确需迁移的,应当就近安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