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掠影:乡村似景 家园如公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漳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2015年,漳州全市共有267个村列入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其中24个村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遵循“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的“六不六多”原则,以“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项任务为重点,注重结合实际,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整治,最大可能地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全力保留好历史文化景观。不少村庄依托原有的自然山水脉络和特色人文景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大挖大填,不随意砍树除草,多用土石木头,少用水泥钢筋,多保护原生态和自然野趣,减少人工痕迹,以体现原乡味道来留住乡愁印记,收到了“乡村似景区,家园如公园”的效果。下一步,本报将从山篇、海篇逐一向市民介绍漳州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原乡味道 留住乡愁
石桥村是漳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石桥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的西北角,分4个自然村,依山面水,顺谷而下的小溪从林中穿过,石阶重叠,土楼错落,峡谷溪流,小桥水瀑,曲径通幽,别有一番情趣。
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鸟瞰(李鸾汉摄影)
当地称山谷为“坑”,据说过去山谷中树木茂密,故取名暗坑坝。长篮村背山面水,原有两座相邻的方楼,形似竹篮,且地势平坦,俗称“篮坪”。溪背洋村南面靠山,三面临溪,是溪背上一块难得的平地,故称“溪背洋”。望前村则沿溪南窄小的岸边一字排开。4个自然村,一个沿山谷陡坡,一个依山面溪,一个被溪水环绕,一个傍溪建造,各有特色。
石桥聚落背依大山,左右沟壑环绕,正面“近案远朝”,它所表现出的负阴抱阳的态势、围合同构的现象都是维护这个“气”。这是一个家族独立的小天地。这个“气”正是土楼山村传统所固有的文化心态的集中表现。
石桥村的土楼形式多样。它们结合山地,随坡迭落,层次丰富。尤其是沿溪建造的长源楼、振德楼。它们临水面溪,前低后高,别具一格,与山水共鸣,向大自然开放,所以能在诸多土楼中脱颖而出,独放异彩。 2015年,石桥村正式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
近年来,石桥村美丽乡村整治保留原乡味道,留住乡愁。“在住建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整修溪堤岸的时候,使用的材料都选择天然鹅卵石进行垒砌,与周边景观协调。”该村民张先生介绍道。
如今在漳州市,从藏身“世外桃源”的南靖石桥村,到古堡田园完美融合的漳浦山尾村;从芋香遍野的长泰石铭村,到流水古道的南靖集星村;从生态园林的漳浦甘棠村,到滨海风情的诏安南门村等,山海交响、古今交融,或以自然风光闻名,或以园林景观见长,或以特色产业领先,或以厚重文化取胜。这些类别不同、风格迥异的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乡愁的安放之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耀眼夺目。
长泰县岩溪镇珪后村,村民放牛归来
南靖县船场镇集星村干净整治的村道
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在环境整治中注意保留原始风貌
漳浦县深土镇山尾村,将田园与古堡遗迹完美融合,成为村民休闲散步好场所
可以想象,当各地的游客欣赏了乡村独特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古堡民居,体验了农事活动和民俗之后,吃上原汁原味的农家饭,“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那是何等惬意;回程再给亲朋好友捎点当地的土特产作伴手礼,把乡村印象化成舌尖上的记忆,又是多么欢乐啊。
【漳州做法】
因地制宜 力求实效
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各村在整治中注意结合实际,积极摸索,循序渐进,力求实效。
一是整治环境卫生。从环境卫生入手,清除陈年垃圾、疏通淤积水沟、清理各种杂物、拆除废弃建筑,改变村庄脏、乱现象。全市累计整治裸房4146栋,整治建筑面积39.99万平方米;拆除临时搭盖建筑面积32.37万平方米。
二是开展绿化美化。充分利用村庄空闲地、荒弃地种植乡土乔木、花灌木,鼓励农户在庭院和房屋周边种菜栽花,开展道路绿化、村旁绿化、河道绿化,做好风水林、古树名木及山岭、河流、树林等自然景观保护,营造了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全市新增绿化面积43.39万平方米。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为满足村庄清扫保洁需求,各村合理建设垃圾收集点,配齐、配足村庄垃圾清扫、收集、清运等保洁设施设备,垃圾转运处理能力达322.9吨/天;各村结合村庄景观建设,充分利用池塘、水田的自净能力,建设整体式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氧化塘、人工湿地处理村庄污水,全市共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87个,新建污水管网长度152.81公里;为改善村庄交通,各村注重利用乡土材料进行内部道路改造,村道走向顺应地形,较好保留了原始形态,全市共硬化村道长度207.22公里,硬化村道面积99.38万平方米。
四是保护传统文化。整治中,各村高度重视当地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景观的保护,发挥历史人文优势,特别是一些传统风貌保留较好的村庄,加强对历史建筑、特色建筑的保护,对一些不和谐的新建农房进行立面改造,使之与村庄传统建筑融为一体,村庄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更加凸显。
五是促进经济发展。在改善环境景观面貌的同时,各村根据实际,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因势利导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受益,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海都记者 苏禹成 朱加良 戴江海 白志强 通讯员 郭晓川 张俊炜 马乐庚 郑文远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