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新华西路与新华南路十字路口的百年变迁
市区新华西路与新华南路的十字路口,也就是漳州圆圈,是老漳州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个路口原先建有“延誉亭”,后改称“北伐胜利纪念亭”,由于这座西式纪念亭底座有三级同心圆台阶,于是老漳州人就把这个路口称为“圆圈”。《遇见·漳州城市记忆》,走进漳州圆圈曾经的繁华岁月。
从热闹繁华的漳州延安北路,拐进新华西路,一路往东,穿过高高耸立的漳州文昌门,就进入漳州主要交通交汇口“圆圈”,贯通四方的新华路,几乎可以说是通往漳州市中心各处的咽喉要道。
1917年7月,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在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1918年9月建立以漳州为首府的“闽南护法区”政府,这是孙中山领导时期在国内建立的唯一护法区。
陈炯明
“闽南护法区”建立后,1919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进行一系列市政改造,将当时弯曲窄小的各路段拓宽取直,铺上石砖,重新命名,并将东城门前命名为陆安中枢,以中枢为坐标向东、西、南、北辐射四条拓直的街道,分别叫陆安东路、陆安西路、陆安南路、陆安北路。
1923年起,军阀张毅治理漳州3年,期间,他以500银元聘请工程师雷文铨,在陆安中枢建了一座四柱尖顶的“延誉亭”,以标榜其治漳功绩。因为这座西式纪念亭底座有三级同心圆台阶,识别度高,漳州民众也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圆圈”。
漳州北伐胜利纪念亭 1926年
1926年,何应钦率北伐军进驻漳州,为消除陈炯明、张毅等自我标榜的影响,将一些地名及建筑物重新命名,其中,陆安中枢的“延誉亭”改称“北伐胜利纪念亭”,陆安西路也更名为中山西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孙宗蔡的后裔孙以兴对这些变化了如指掌。
从陆安西路(现在新华西路)望向圆圈,地面石板路为陈炯明驻漳时修建
►孙以兴:
“原来中山公园出来就是中山路,到圆圈那边还有一个北伐胜利纪念亭。从圆圈那个地方为中心,往中山公园这边是中山西路,往东是中山东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到解放以后,才又改成新华路。”
上世纪50年代初,漳州市政府把中山西路命名为新华西路,不久又改铺混凝土路面,因为道路拓宽取直需要,于1969年拆除“北伐胜利纪念亭”。
圆圈 1960年
►孙以兴:
“这个亭也是欧式的,北伐胜利纪念亭刚好是建在现在那个四叉路的中央,60年代车子要过都要拐,所以速度比较慢一点,所以当时就拆掉了,把这里建成直通的道路。”
当时,紧临“圆圈”的河下街,有一座朝庭恩准为孙宗蔡的母亲建设的“节孝祠”,也因为道路扩建而拆除。
▲1964年4月 漳州市圆圈第一座铁塔施工(木杆换铁塔)
►孙以兴:
“孙宗蔡3岁父亲就去世了,22岁时因学有成就,感念兹母严教有方,朝廷树其母蔡太宜人“柏舟矢志”匾,当时圆圈周围的房子都要拆了,当时这个祠也在那边,所以他为了支持这个事,就只好把匾拿下来。”
“延誉亭”拆除后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宽敞道路,但老漳州人依旧习惯称这个地方为“圆圈”,“圆圈”也一直作为漳州的地标,成为漳州城区重要的商业街区,不少漳州人每天的生活起居都会经过“圆圈”。
►方亦凯:
“当时圆圈拆掉后,那边也是主要通道,当时两边店倒是很多,生活用品店啦,杂货店啦,小吃店啦,但是道路没有现在这么宽敞,特别是新华南北路都还是土路,两边种了很多凤凰木,建筑物也都不高,还是挺繁华的,算漳州比较繁华的路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