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府埕海蛎煎”原味回归 落户芗城古城区
今年81岁的退休老干部老许没有想到,30年后,他可以再一次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府埕海蛎煎。12月6日,老许漫步古城区,撞见这家府埕海蛎煎的百年老店。
店员热情招呼落座,不一会儿,一盘刚出油锅、香喷喷的海蛎煎放在老许面前,老许不觉眼前一亮:莫非真是正宗的府埕海蛎煎?“没错,就是这个古早味!”细细呷了一口,老许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从操作间里走出的林亚木也一眼就看到老许。两双眼睛对视的刹那,两双手不约而同伸出并紧紧握在一起。30年前,老许就是府埕海蛎煎的常客,那时亚木只是个小年青,在店里帮着父母亲招呼客人。
林亚木亲自“掌勺”制作海蛎煎
“一转眼就是30年,再不赶紧,祖上的这个手艺可能就会失传了。”谈及此事,亚木感慨不已。他告诉笔者,从自己的奶奶那辈人开始,家里就在做着小吃生意。上世纪70年代末,父母亲在漳州府埕开起了漳州第一家海蛎煎。在他的记忆中,店里天天都是人山人海,一家人常常是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容市貌整治,府埕海蛎煎跟着小吃一条街被迫关闭迁移。年老父母亲原想借此子传父业,让亚木接棒。但年轻的亚木耳濡目染做小吃的艰辛,想自己出去创业,另谋生路。自此,闻名闽南的府埕海蛎煎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可亚木也因此“不得安宁”——老食客“追”问:你们家的店可有继续开,开在哪里?
“哦,早就关了啦!”得到这样的回复后,老食客总是一脸的惋惜。
此后,亚木倒腾过服装、家电,涉足酒家经营。南来北往奔波,历经商海浮沉,亚木渐渐体会到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分量。2012年,有一次出门,赶上当地举办美食节,一摊海蛎煎前人头攒动,同行的漳州朋友挤进去点了一份,试了几口后十分感慨:这味道跟你们家的差远了,如果是你们家的,肯定更受欢迎。亚木的心好似被鞭子抽了一下。
近几年来,“闽南风·漳州味”风靡起来,作为上世纪漳州城小吃美食的一个重要符号——林师傅府埕海蛎煎”,时不时被老一辈漳州人重重提起。亚木动心了:发扬传承父辈百年海蛎煎老字号,让正宗的府埕海蛎煎“回归”。
2014年,亚木正式接过父亲的“衣钵”,用父亲原来的店名“府埕海蛎煎”,在漳州八卦楼边开起一家小店,后来又搬至漳州太古桥边,今年搬回老城区青年路。
为了还原海蛎煎的古早味道,他采用最传统的制作手艺,精益求精,努力在每个细节上忠于原府埕海蛎煎的原味。亚木说,配料上选用优质新鲜、分量足够的海蛎、大鸭蛋和优质花生油。为了展现酥而不油腻的效果,就不能简单地用所谓的“海蛎粉”和用米浆,而要用地瓜粉。要还原纯正香味,蒜头必须用人工在石臼里摏,同时佐以甜酸适口的菜头酸、甜酸酱、芫荽这“三剑客”才能出味。
传统的做法,费时费力,固然增加了很多人力物力,但很快就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回头客”纷至沓来。在今年的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期间,府埕海蛎煎引起了广泛关注。“短短5天,卖出了5000多份。”亚木十分兴奋。
经营过酒家饭店的他,深感到要把这百年老字号发扬光大,不仅要确保“酒香”,更要积极走出“深巷子”吆喝。亚木重新“掌勺”以来,先后带着他的“海蛎煎”参加多场美食节活动,青年路店开张前,他请人精心设计好店牌、员工服饰及店内的装饰,再通过微信圈积极推介。回归老本行的亚木,一度让他的商界朋友惊讶不已:“这几年,怎么混得这么落魄啊,沦落到靠搞海蛎煎过日子?”亚木却是一脸认真:“我是回来传承父亲的百年海蛎煎,很自豪啊。”
“漳州小吃是漳州独有,是漳州这个特定地域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乡愁。”亚木说。“趁着我还年轻,努力发扬光大这宝贵的小吃文化遗产,让府埕海蛎煎回归原汁原味。”亚木说,下一步准备为“府埕海蛎煎”注册商标,同时按照统一制作标准,多开几家分店,扩大这百年老字号的影响。(杨特团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