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山小学内藏文物 残存碑铭重现古庙历史
蜈公庵始建于明朝历史悠久
今年年初,漳州文史专家江焕明和许江鸿受蜈蚣山娘妈庙管委会委托,对蜈公庵文物进行初步调查,并对留存的楹联、碑文残句等文物铭文作了抄录。其中,楹联就有5对,如 “万古及今永传蜈公之瑞气 千秋犹在咸颂瀛洲以祯祥”等,都是宝贵的实物资料。
蜈公庵楹联拓本 江焕明供
据老居民回忆,蜈公庵坐南朝北,共有三进,中殿和后殿都建楼。中殿主祀关帝、蜈蚣王,楼上祀注生娘娘。后殿挂有楼匾“南天极地”。江焕明介绍,从现有楹联词义上解读,可确定蜈公庵主祀关帝和蜈公。
两位专家根据采集到的文物及其文字,初步推断蜈公庵曾于道光乙酉年至丙戌年(1825-1826年),历时两年,进行大规模重修或重建。而从“子监祭酒永春坊计谕德兼翰林院侍讲管诰敕治生蒋孟育撰”等残存的碑文中可初步证实,该庙建于明朝。因碑文撰写者蒋孟育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所以,蜈公庵应在更早时就已建成。而据当地居民介绍,该庙已有500多年历史。
现今,校园内仍保留蜈公庵零星石构件,主要有石柱及柱础、墙头牌、步阶石及碑记残片等。“这些石柱等构件都是文物,而且还可作为蜈公庵存在的证据。”江焕明介绍,蜈蚣山路就在漳州古城的南面,这地方曾是繁荣富庶之地,留下很多古迹,蜈公庵是众多庙宇中一座。他认为,蜈蚣山路等老地名也值得珍视。
呼吁保护文物安置神明
蜈公庵改建成南山小学后,众神祗移至邻近临街的小厝内照常供奉,四方信众香火不断。据居民罗葵花介绍,每年农历八月甘七日,华安汰内后坑村的人们都照例前来晋香朝拜,有400多人。在平时,也有台湾香客前来交流。
“我们的愿望是参照遗留下来的石柱、龙柱等构件重建古庙。”胡丽英、罗葵花等都出生于此地,现在一同管理着娘妈庙的大小事务。她们希望,古庙得以重建,重现古风,同时让神像重新归置。
据江焕明介绍,蜈公庵地处漳州古城南驿路始发地,曾与周边众多名胜参差错落。如有“漳南第一宫”之称的南天宫,旌表平台猛将蓝瑗的“折冲之才”坊,丹霞驿站等,但这些古城名胜都已消失,桥南曾有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在桥北原有烧灰巷关帝庙,与桥南蜈公庵关帝南北遥相呼应,但北烧灰巷关帝庙也于几年前拆除。如今,在南山小学内,蜈公庵主要石构件保留信息量较多,神祗齐全,周边信众信仰活动持续不断,记忆遗产完整,实属难得。
“最好的保护就是择址将一座蜈公庵,既可保护文物,又能保留传统的城市文脉。”江焕明认为,在桥梁两端建关帝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恢复蜈公庵的建置,既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美化城市公共建设,也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符合现在提倡的记住乡愁城市建设理念。同时,蜈公庵如果成为标志性建筑或文化符号,还可供海内外游客参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