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番仔楼”还剩这些 见证先人漂洋过海历史
“番仔楼”是百年前漳州人漂洋过海,拼搏奋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也是漳州人吸纳异域文明成果的结晶。“番”在闽南语中泛指海外,大多指东南亚地区,闽南人把洋人称为“番仔”,而洋式的楼房自然就被称为“番仔楼”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漳州不少番仔楼要么被拆了建新楼了,要么太过老旧早已不见了,如今幸存下来的番仔楼,大概就剩以下这些了。
东美曾氏番仔楼

曾氏番仔楼位于龙海角美东美村,是华侨曾振源于二十世纪初建的,占地面积5723平方米,建有13幢共99个房间,历时14年、耗费白银17万两。外部水陆交通便利,内有半月池、前埕院、前祠堂、中楼、后楼、后花园,自成一个周全的小世界。可惜解放后被用做校舍和粮库,后来还因土改分间分配给了贫农……幸好目前这座番仔楼整体并没有太大的损坏。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信局番仔楼

天一信局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机构分布最广、创建时间较早的民间侨批局。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总建筑面积4495平方米,整座大楼别具“南洋”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结构优雅大方、雕花刻栋、古色古香。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行街番仔楼

新行街的番仔楼位于芗城区老街区,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建人是旅居苏门答腊的陈顺筹先生,如今,这座番仔楼已经被周围新建的楼房团团围住,建筑上的雕花依旧优雅美丽,可惜年旧失修,已经非常沧桑了。
东坂后礼拜堂

东坂后礼拜堂位于新华西路与青年路的叉路口,始建于1874年,1923年重建,但依旧保持了原建时中西结合的风格。近期,这座教堂又在原本的基础上重新翻修了,但其古朴雅致的风格依旧保持完好。
接官亭礼拜堂

由于原址是座接官亭,这里就被称为接官亭礼拜堂,最早建于1876年,1920年左右又有扩建,后来还被用做电影院,知道1995年才被恢复成礼拜堂。这是一座仿罗马式的建筑,可惜如今看到的礼拜堂已经全面翻新过,已没有原来的古朴模样了。
东坂后番仔楼

东坂后番仔楼如今在青年路的一条小巷子里,比较少人知道,这座楼原本是要用做医院大楼的,可是建楼的人生意受挫,不得不变卖家产,于是就把这座番仔楼卖给了当时的官方机构。现在这座楼已被作为普通民房使用,早已没了当年的光彩。
石眼科番仔楼

这座番仔楼位于芗城文川里125号,始建于二十世纪初,1951年由石维岩购下,开设以牙科为主的诊所,被漳州人称为“石眼科番仔楼”。目前,这座番仔楼从外观看已经非常旧了,墙上苔藓遍布,杂草丛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