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战攻略:历史 回归教材识记基础知识
点评人:陈 耿 漳州一中高教教师
点评人:魏朝晖 漳州一中教研室主任,省学科带头人,漳州市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历史
回归教材识记基础知识
点评人:陈耿漳州一中高教教师
【试卷点评】考生出现四大硬伤
2012年省质检历史学科试题总体难度适中,考察的知识也大部分是主干知识、基本概念。但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有关地理知识的题目有所增加,如选择题18题,38题第一问,分值达到8分。
考题虽然不难,但通过分析考生的答题情况,发现考生的4大硬伤。
首先,对历史概念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准确,尚存在知识盲区。例如,选择题14题有出现“工官制度”这个概念,许多考生理解错误,又如,对19题局部抗战这个概念了解不清,导致失分。
第二,在解题时脱离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或错解材料反映的信息。如16题、17题,21题等,这几道题目失分也相对较多。
第三,审题不清。如38题第三问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二战后初期这个时间限定,二是经济体系的新变化。结果有许多学生组织的答案跨度太大,有的答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有的主要都在回答美苏两极对峙,甚至为数不少的学生讲到了美苏争霸。
第四,主观题答案组织不规范。还是以38题第三问为例,本问当中分为两小问,一是回答新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需分别组织答案。但有很多学生没有分点,而是混在一起作答。
【试题分析】
掌握重点解题方法
对于选择题,现在历史学科选择题大部分是材料题,所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是十分关键的。有些题目是只要抓住关键信息点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要对整则材料的诸多信息进行整合,不可被一两个信息点迷惑,以偏概全。但有一点不能忘记——做出的选择一定要立足材料,如果抛开材料做出的选择一般是错误的。如本次质检21题,许多考生看到材料有提到古希腊人,没有仔细去分析材料反映的真实信息就贸然地做出选择。
怎样才能做好主观题呢?本次质检卷38题本来难度不大,但得分情况却不是很理想,许多考生反映不会组织答案。陈耿老师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读材料。如38题材料三,材料中罗列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等信息,部分考生只是照抄材料,而没有与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主观题的答案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如本次质检卷选修A题,当然,在概括的时候尽可能用历史学科语言。
避免口语化。另一种方法则是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整合、组织答案。要较熟练地掌握这两种方法需要建立在对材料信息准确地解读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所以,回归教材识记基础知识及习题的训练就尤为重要了。
【复习建议】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对于学生答题的硬伤,建议在最后这一阶段的复习及训练中,考生朋友们还是要夯实基础,除了全面、细致地掌握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相关历史概念,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地图也要花一点时间识记。当然,在冲刺阶段复习,最重要的还是要依据时间线索归纳阶段特征。有部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反映识记阶段特征有难度,很容易混淆,其实,如果能采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冲刺阶段,考生要经过大量的解题训练,在此过程中,考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和答题规范上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造成的失分。在组织答案的时候,最好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在动笔之前,最好先构思一下,有必要的时候简要地打一个草稿,把答题的思路整理一下,这样的答案才会较为规范,有条理。
主观题把握主体间的联系
政治
点评人:魏朝晖漳州一中教研室主任,省学科带头人,漳州市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试卷点评】注意高考方向变化
政治试卷中,组合型选择题只占12道选择题中的4题,这种题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第26题是难度较大的函数型选择题,这种题型在今年高考中有可能继续考查,考生应加以重视;政治主观题39题材料呈现形式新颖,以问卷调查内容及统计结果的形式出现,排版美观,富有探究的味道,既减少了文字阅读量,又考查考生读图读表的能力,今年高考有可能继续考查表格题这种题型,考生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39题第4小题是评析题,该题的难度最大,得分率最低,评析题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种题型,今年应该也不例外,这种题型要取得高分很不容易。
【试题分析】
评析题的破解
1.掌握两种评析题
评析题一般要先评论,对题中观点正误表明态度,表态时要辨证、要全面,然后进行分析,说明判别正误的理由。
评析题常见的有两种类型,答法有所不同。
一是“片面绝对型”,这类题目往往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答题时应该先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再补充其不足的其他方面。如“国富必然民富”这一观点,表态时先肯定国富与民富有其一致性,接着指出如果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分配政策不合理,也可能导致国富民穷。
二是“正误混杂型”,这类题目往往有好几层内容,有些部分是正确的,有些部分是错误的,答题时应该把正确与错误部分区分开来,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再否定其错误的部分。如39题第4小题就是这种类型,表态时不要笼统地说“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应先具体肯定老百姓参与文化民生项目决策的正确性,并说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接着再指出老百姓不能行使决定权,决定权在人大的手上。按照“正误混杂型”规范作答,逻辑清楚,答案会比较完整。
2.把握不同主体间的联系
按《政治生活》办事主体来选定答题原理是一种有效形式,很多学校高考复习都在抓主体体系的建立,如公民、人民、政府、共产党、政协、人大、人大代表等主体,但建立的这些主体体系都是单线的,很少去把握不同主体间的联系。
今年省质检文综39题第4小题出题很巧妙,将公民(人民)、政府和人大这三个主体有机融于一道题中,很多考生只会答出一个或两个主体的内容,答题不完整造成丢分,并且在几个主体间关系的表述很混乱,缺乏逻辑。
该题的答案很科学,把三个主体间的关系表述得很清楚,既要答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对政府的意义,又要答出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还用我国的国体、民主集中制将人民、政府、人大这三个主体串联在一起,只有全面把握三者关系的考生才能在答题时得高分。
这启示我们复习中除了整理出各个主体单线的体系外,还应梳理不同主体的联系,把不同主体拉线相交,建立主体间的立体知识体系,综合把握各部分知识,比如,我们可根据政治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这一原理,推导出我国不管哪个主体都要为人民服务,这样就用我国的国体串联了所有的主体,弄清这一点后,就懂得在回答《政治生活》主观题时,一般都可以把我国的国体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点。
地理
掌握三大主线关注社会热点
点评人沈丹燕漳州三中高级教师
——【试卷点评】——
这次省质检地理试卷总体难度偏大,选材新颖,注重创新,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主要有两大亮点。
1.选材突出对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试题的选材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如第1~3题的“油气管道的修建”,关心的是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综合题第37题有关“中国人到俄罗斯租地耕种”,紧扣的是中国产业发展中的走出去战略。
2.情境创设强调对新材料的运用。试卷多处体现创设的新问题是立足于教材,选用的新素材却超然于教材之外,如第1~3题的“三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第37题的“井灌种稻”、选考40题B题的“雷电”,这体现了新高考依纲不依本、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
——【试题分析】——
1.审题能力较薄弱,不能完整读取地理信息
首先,表现为对题意的不理解,或因审题不到位导致回答方向错误,甚至不知从何入手作答。如第37题的第(3)问,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考生没有真正准确地理解设问的意图是什么,不了解水稻是属于耗水量大的农作物,没有从水资源收支平衡的角度去寻找、组织答案。
其次,表现为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如第37题的第(2)问,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考生不能抓住题干的关键字眼,如“有利”、“该条件”等,导致条件与原因混在一起作答。
2.基础不扎实,不能有效调用双基知识
最为典型的是表现在第6题。该题问的是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读图判断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实际上,该题考查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于考生平时地理知识掌握不扎实,地理基本技能不过关,在解答本题时,不能调动和运用以下分析的双基知识,导致该题为全卷难度最大,得分率只有8%。
3.答题技巧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第37题的第(1)问。指出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图13中,统计图中的曲线转折明显,考生不能据此分段作答,导致失分。与此相似的还有选作题40(C)第(1)问。
——【复习建议】——
1.掌握3大模块知识主线
自然地理:简单概括“为一个地球;两种运动;三类计算;四大圈层;五大自然要素”。
人文地理:简单概括为“区位问题+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地关系。
区域地理:简单概括为“位置+特征+问题+措施”。
这样处理,就可使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序存储,以便在考试中调用双基知识时,能快速有效地提取。
2.结合乡土地理和社会热点
高考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热点焦点问题本身就具有地域性,高考试题的设计与背景材料的呈现,都将有可能从乡土地理知识的角度出发,或是可能落在某一具体区域。复习中要多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这类题材的选择,要以现实社会的热点地区、焦点问题为素材,关注其与学科主干知识的结合。对于这类题材的考核,要通过平时的讲解、练习、考试进行隐性介入,训练学生要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加以分析、解释与评价。
3.强化反思、尽量做到考后100分
学生要多花点时间用于反思,自己要清楚,错题是属于知识性错误或是答题技巧性失误,又或是答题规范性问题,尽量做到考后100分,避免在下一次的训练中,犯同样的错误。多思考一下,自己在提取信息的能力、图形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等是否能过关,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地理学习能力。(本网记者 陈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