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桃岭村退伍老兵黄九在:方寸修车摊 暮年一份乐
海都闽南网讯 只求晚年图份乐。6年前,老黄在家门口支了个修车摊,方便过路人。
时光荏苒,当年和老黄同样摆摊修自行车的许多人,纷纷撤摊不干了,老黄的车摊也因此成了当地仅存的一家。
修车本来工钱就少,按老黄的话说,“就是想帮帮实在困难、连车都修不起的人,还有方便路上车坏的”。但他无所谓向人讨钱,也习惯了没钱照样修。
而今,老黄的修车摊遇到俩窘境:一是,没竞争对手,一天最高收入也就十几元;再就是,撤摊,那大伙的车子今后要去哪修?
修车摊4块长砖宽 老黄的生意好得很
老黄,全名黄九在,已到了古稀之年,芗城区桃岭村人。他的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现在,老黄每个月有政府补贴的300多元生活费。
老黄很平凡。修车人满世界找不到修车摊时,脑子里马上会第一个想到他。村里近2000人,还有附近的居民,自行车坏了都指着上门找老黄,给修一修。
问问来修车的人,大伙平时没留意,细细想来,附近的北环城路没有修车的,最近的,还得花上半个小时,走到大通北路的高架桥那。看来,老黄的修车摊,这一时半会儿,还真撤不了。
尽管生意好,老黄也很忙,可这收入却不见长,为什么?
先看看老黄的修车摊,家门沿到入门4块长砖宽的空间。
再往后,就是儿子轿车的车库。一年365天几乎是这样的生活轨迹:早上6点多开门,若是稍迟一会儿,家里的门铃就会响个不停。附近多是上学的孩子和外来工,他们起得早。中午不休息,搬张沙发躺门口边,有人上门修车,他立马给修,下午5点半,天渐黑,才收摊。
习惯了修车不收钱 可贵的是不给钱照修
前阵子,老黄“偷懒”一天,去龙海公园玩。结果,第二天一大群来修车的就心急了,“昨天去哪了”。满满当当的“工作时间”,要说一天就只有10元左右的收入,还真叫人难以置信。
“附近就他一家,现在随便修个车两三元是正常的,老黄这摊生意好着呢。”村民张先生觉得。
每次听这话,老黄不置可否,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哪能呢,不亏本就不错了”。
战友老何说出了缘由。老黄最初修车,也不为赚钱。一开始,看到不好过的拾荒人,修了车就没要钱。忘记带钱的,修完车要把车先押老黄那,他也没同意,“没带就算了,赶紧骑走,办正事要紧”。别人上门讨个螺丝什么的,没说给钱,就也算了。渐渐地,大家习惯了。这不,有些还是长期修车、身上一直没带钱的。
老黄心里明白,“这次又不会给钱的”,可还是不嫌不弃照样修好车。
之所以这样不计报酬,附近的村民都说老黄是“芹菜”(闽南语,指做人不爱计较)。
了解老黄的人经常听他讲,“我参加过援越抗美的,能活着,就很幸福,很满足了,有些年轻的战友还没娶妻生子就牺牲了”。大半辈子,老黄一直抱着这洒脱的心态,所以这不挣钱的修车摊,依然给他带来不少难以言表的快乐。
论修车他是个好手 舍不得关了修车摊
现在,老黄修车不仅不怎么挣钱,单是买各种工具,就又花了他好几千元。
除了会修自行车外,电动车、四轮的他都会。遇到新问题,没有工具就买,买不到就请人打,出了新式轮胎,工具也要改进。修车修成专业户,别人修不来的车,他一下子就弄好了,连附近的汽车运输公司货车三队都请他修车,以前自行车多,他家修车的排成队。为啥老黄修车这么行,上世纪80年代,老黄家就买了35辆武夷牌自行车出租,车子坏了都是他在修。
年纪渐大,老伴黄女士劝他别干了。3个儿子也说,有空到公园打打牌、聊聊天,又不为赚钱不要做了。可老黄知道,这摊子要是真关了,家里的门铃估计还是照响,有空还是开个门,能和邻居聊聊天也好。
村里好多人说到他时,都不由自主地拱起手说“谢谢”。“着实是个老实巴交的好人。”这是村民李先生眼里的老黄。这种由衷发出的谢意,沉积在心里许多年,却一直没机会说出口。(本网记者 郑娟娟 见习记者 戴江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