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走进林语堂纪念馆 亲近大师采风(图)
闽南网10月12日讯(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文/图)“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林语堂纪念馆的入口,赫然写着这样一副对联。门前的小广场上还有林语堂座像,游览者无不在此拍照留影。
位于漳州芗城区天宝镇的林语堂纪念馆
学者们通过林语堂纪念馆内的书籍、图片、模型和影视资料等,了解林语堂先生
10月11日,在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之际,50多位海内外学者到林语堂文化园、闽南文化展示馆参观考察。
林语堂祖籍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他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也在此,且一直受到妥善保护。在纪念馆内,学者们通过馆藏的书籍、图片、模型和影视资料等,了解林语堂的生平事迹和精湛的文学艺术,共同感受这位文学大师一生走过的足迹。
来自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者冯智强已是第二次到林语堂纪念馆参观。馆里还有他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漳州市打这个文化名牌,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他觉得来此转一转,对作研究应该有促进作用,同时,他也感受到当地比较富庶,人较为平和,林语堂的性格与地域文化也有关系。
冯智强主要从翻译、文化传播角度研究林语堂的作品。他说,林语堂所做的不是传统上的翻译。他的创作中含有大量翻译,在翻译中又有创作,翻译和创作杂糅在一起,他称之为“编译”。
冯智强认为,大部分翻译家都是将外语翻译成母语,而林语堂反其道而行之,将有些中文作品翻译为英文。这很难,但他的贡献恰恰在于此。更可贵的是,他的作品能够得到海外人士的认可,并影响那么大,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华人学者马小红从美国远道而来。据她讲述,在对国内作家不是特别了解的情况下,海外华人可能更知道林语堂。通过他的《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作品,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他们这一代的海外华人也是因对文化的寻根,才会特别喜欢林语堂等作家及其作品。此次参观林语堂纪念馆,她才发现林语堂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书籍是那么多。
据林语堂纪念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馆内展出林语堂先生100多幅珍贵照片和100多种书籍及一些林语堂用过的实物。
当日下午,学者们也到位于东南花都的闽南文化展示馆进行参观。“对闽南文化不太了解的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比较全面,概貌清晰的印象。”来自武汉大学的学者孙疏影告诉闽南网记者,通过图案、实物、现场专家介绍对闽南文化已有些许的了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