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龙山镇坪埔村:移民不移志 走出振兴路
因库区建设,1000多村民从南安来到了新的家园——南靖县龙山镇坪埔村。在这里,干部群众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推动产业转型、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先后被省移民局评为“十佳小康库区示范村”和“平安库区建设先进单位”,走出了一条敞亮的“移民不移志”的乡村振兴之路。
坪埔村村貌
俯瞰坪埔村,村道干净整洁,立面统一。
位于坪埔村农友种苗育苗大棚内,技术员在进行种苗培育。黄炜真 摄
旧田结新果
2月8日一大早,南靖县龙山镇坪埔村的黄志明来到自家的蜜枣园中,给果树施些有机肥。“我一共种了50多亩蜜枣,去年收入15万元。”黄志明笑着说,他还种植了30多亩柑橘,收入10万元,已经很满足了。
坪埔村是1972年为安置从南安市山美水库移民而设立,全村1140人,总面积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3亩。
“以前这里的田地及山地都是以种植香蕉为主,但是近几年来,香蕉市场一直低迷。”坪埔村党支部书记张发明说,所以这就需要村民们转变观念,另辟路径。村干部经过和村民反复沟通、商讨,外出学习经验后,达成共识:要改变传统零散的种植模式,构筑立体发展的高优农业格局。
“我起了个头,率先改种蜜枣。”作为坪埔村第一户种植蜜枣、蜜橘的种植户,黄志明不到几年就尝到了甜头。他在继续挖掘种植果树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动员亲朋好友加入到高优水果种植中来。
“现在有五六户的亲戚朋友跟我一起种植高优水果。”黄志明说,以后还会有人再投入进来,大概会有一二十户,种植规模能达到几百亩。
张发明说,坪埔村立足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耕地划分为香蕉、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果等4个功能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种植出产率。如在花卉苗木区,强化“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推广力度,拓宽苗木销售渠道,形成高产量、高效益、规模化的绿化苗木种植产业。
“我自己也种植了100多亩花卉苗木,年产值80多万元。”张发明说,村里还引进优企,推广高优瓜果蔬菜,如引进台湾知名的农友种苗有限公司落户,建设80亩高优瓜果研究及种苗培育基地,推广高优新品种瓜果蔬菜,引导村民种植效益高的小苦瓜和四季芭乐,如今野苦瓜已投产40亩,四季芭乐也长势良好。
“同样是这些田,经过村民们的努力,都结出新的果实。”张发明说,发展高优农业,给坪埔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去年,村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13000多元提高到19058元。
“全村耕田不多,要致富除了发展高优农业外,剩余劳动力怎么办?只能往外闯。”张发明说,如村民黄润泽从事建筑装修行业已经有20多年了,有不错的经济收入,于是便带年轻人外出从事建筑装修,带动了他们创收致富,目前村里已组建了16支施工队,年创收4000多万元。
乡村焕新颜
村民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但是糟糕的村容村貌让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牛、猪、鸡、鸭圈乱搭乱建,废水粪便臭气熏天,村道垃圾随处可见,民房建设杂乱无章。”谈起以前坪埔村的环境,七旬老人李亚元记忆犹新。
“坪埔村被列入‘省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是一个契机。”张发明说,要让村庄又富又美,第一步要给村庄“洗把脸”“换新装”,村里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整村规划,合理谋划、突出重点,环境综合整治拉开了序幕。
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拆除全村213处不和谐建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推行“一线工作法”,没有一次强行拆迁,取得了“零赔偿和谐拆迁”“零投诉科学发展”的良好效果,赢得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点赞。
截至目前,坪埔村主要村道全部硬化,新装了183盏路灯;村民房前屋后都进行绿化美化,145座房屋进行立面装修,屋顶全部平改坡,拆除了1.38万平方米的不和谐建筑;兴建了3个移民休闲公园、一座文化活动中心。
同时,村里还配备了全民健身器材,购买音响设备,在停车场安装路灯;村民自发组建了姐妹舞蹈队、秧歌队、腰鼓队,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风民风越发和谐。
经过一番整治,村里越扮越亮丽,房前屋后种上了花季交叉、色彩丰富的花卉;主要路口设立了垃圾池,垃圾不再乱扔乱放了;新建的文体活动中心和八卦楼休闲公园成了村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现在村里道路变整洁了,房子变新了,花草也多了,走到哪里都像进了小公园。亲戚朋友来了都夸我们村里一天一个样,越变越漂亮了。”正在村里散步的村民李亚元高兴地说。
党员勇带头
龙山镇党委书记吴建忠介绍,为了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龙山镇以坪埔村作为党建示范村,利用古迹八卦楼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基地,打造廉政文化星级示范点。该镇制定的星级积分和党员荣誉积分卡具体工作方案、村(居)党组织星级积分量化项目表、党员荣誉积分量化项目表、流动党员荣誉积分量化项目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村里,凡事都有党员带头。”张发明说,如村容村貌开始整治时,先党员后群众,支委李淑治第一个站出来,她家开有一家杂货商铺,前些年她花4万元购买了主干道边上的一间简易房子,作为存放货物的仓库,这次,她全村第一个拆除了不和谐建筑。
老支书黄明水有一套18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并不在村主干道旁边,他的房子拆迁排序较为靠后,为了带动其周边群众拆迁,老支书带着拆迁工作组拆除了自己的老房子,成为第二个响应拆迁工作的人……正是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群众服了,怨言少了,情绪顺了。
“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就是创出成绩来,把异乡变成乐土。”张发明说,他是二三岁时跟着父母亲移民到这里的,这个新家园的一切,都是大家亲手创造的。
“我原先在部队参军,等我复员时,父母亲已移民到坪埔一年多了,于是我也跟随落户坪埔村,现已有40多年了。”李亚元说,以前总觉得这里不是故乡,南安才是老家,“甚至其他村的村民,多多少少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总觉得我们是外来户,不是本地人”。
“但这几年,经过大家的努力创建,日子好过了,家园也变漂亮了,那种情形早就不存在了。我们就是本地人,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李亚元笑着说。
春节将近,走进坪埔村,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两边都种着花草等苗木,还有一排排的新房子。“很像城里的联排别墅吧!”张发明自豪地说,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傍晚时分还可以到八卦楼前的广场上跳跳广场舞,日过得很舒适。
为移民村建设提供经验
像坪埔这样的移民村,在漳州全市、在全省,还有多个。这样的村子,要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呢?
移民到异乡,面临生活、生产等环境的巨大变化,需要村民们“拓荒”创业。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移民不移志”,只要志气在,大家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仍是可以重新打造一片乐土。
在这一点上,坪埔人创造了经验。虽然耕地有限,但是硬是在旧田上,通过辛勤的汗水结出新的果实;为了有宜居生态,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奏响“尊重民意、争取民信、温暖民心”三部曲,让村民们主动参与村庄建设,增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
现在,产业兴旺了,生态宜居了,乡风文明了,村民们还住上新楼房,买上小汽车,生活也富裕了,这正说明了移民创业、乡村治理有效,乡村振兴硕果累累。(全媒体记者 萧镇平 白志强 通讯员 张梦帆 曾宇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