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有座吴氏宗祠“来青堂” 清进士唐朝彝曾在此读书
闽南日报 2017-06-08 09:37
“来代后世承前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南靖县金山村金同路路边,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吴氏宗祠“来青堂”,清代名人唐朝彝为之题字赐匾,个中故事耐人寻味。
6月4日上午,笔者在“来青堂”管理人员吴金进的引领下,前往探究。古朴典雅的“来青堂”主体结构为单间瓦屋,左右配有厢房,面朝镇道,背靠远山。堂前地埕上立着两块金黄色的石碑,从碑文文字记载和吴金进补充讲述,笔者终于获悉唐朝彝为何就读于此的来龙去脉。原来,唐朝彝乃漳浦镇海人(现东山县),小时候在家乡学堂读书,屡次参加科考均名落孙山,从此便灰心丧气,不思进取。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金山荆溪吴姓上厝(今在千家宫旁)的舅舅肖林公家做客,发现舅舅家有座供家乡孩子读书的学堂。每日晨昏,这里书声琅琅,读书蔚然成风。在舅舅的提议下,唐朝彝辗转到此处求学,潜心苦读数载,终于在清朝康熙六年考中进士,还被选入翰林院任内弘文院庶吉士授广西道御史,历任山东、陕西京机诸道等,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
功成名就的唐朝彝不忘这座使他金榜题名的学堂和教他的先生。有一次,他到学堂看望老先生,欣然为学堂题字赐匾——“来青堂”,寓意荆溪吴姓子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这座学堂休学后被吴氏族人遂改为宗祠。经过几百年风雨,“来青堂”破旧不堪,堂内由唐朝彝题写的珍贵匾额在“文革”期间被毁。1997年,吴氏族人筹措资金加以修葺,重修后的“来青堂”气势恢宏,“来青堂”理事会邀请当代书法名家模仿唐朝彝的字体,重新书写“来青堂”鎏金匾额。(蔡其标傅小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