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漳州2017扶贫攻坚工作:2.28万人、79个贫困村实现脱贫

福建日报   2018-02-12 08:45

  春节临近,云霄县和平乡东方村的贫困户吴石成,内心比往年要平静许多:在享受到危、旧住房补助政策的红利后,他如愿买了房,圆了安居梦;村、镇、县三级干部的结对帮扶,让他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等将来儿女陆续毕业后,一家人的经济生活逐步踏上正轨……而在此之前,吴石成仅能靠种蘑菇,勉强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吴石成的成功逆袭,是漳州开展扶贫攻坚的生动一瞥。回顾2017年,漳州的扶贫攻坚工作硕果累累——2.28万人、79个贫困村实现脱贫。简单的数据背后,是漳州各级部门孜孜不倦的努力。

    政策引领 大扶贫有保障

  纵观当前漳州的扶贫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剩缺乏劳力或者因病因残致贫者,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如何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是关键。

  在市一级层面上,漳州出台《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确定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搬迁改造安居、教育培训扶智、医疗保险救助、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完善和“双薄弱村”强基等“七大脱贫攻坚工程”。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一个个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以红色旅游加绿色产业为发展主线的南靖梅林镇科岭村、平和秀峰乡福塘村和漳浦石榴镇车本村,再如以绿色产业加绿色旅游产业为发展主线的平和霞寨镇高寨村、云霄马铺乡磜头村等。发展特色产业,为这些贫困村提供了“造血”功能,逐步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的正增长。

  此外,在平和县探索建立“养鸡生蛋”工程的基础上,漳州出台《关于支持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资金来源、整合方式,有效提高了市、县两级财政资金的扶贫效益。

  而在县一级层面,根据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的扶贫新模式,并纷纷出台危、旧住房补助政策,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多方共扶 小扶贫更精准

  如今,在中央及地方大扶贫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村贫困户陆续实现着自己的脱贫梦。然而,在实际扶贫过程中,一部分贫困村民或依赖于政策扶持和资金救助,无规划地将钱花光,造成容易返贫的现象。如何让这部分贫困户真正脱贫?多方共扶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各县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的扶贫工作。通过精准帮扶,干部们实际摸索了结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对症下药,帮助贫困户规划出脱贫的路子来。如云霄县和平乡东方村的贫困户吴石成,在拿到3000元的发展资金后,着手修缮了自己的蘑菇房,保证了蘑菇种植这一经济来源能够良性循环发展。

  此外,在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经济组织也积极参与了进来,乡村能人踊跃成立合作社、公司,加入了扶贫队伍的行列。在平和大溪镇大松村,商品鸭生态养殖项目被作为扶贫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鸭苗、饲料和防疫、技术服务,成鸭由公司以保护价回购,可增加村集体与贫困户的收入。如此一来,既为贫困村民提供了就业保障,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大大降低了贫困村民返贫的风险。目前,这样的模式已在漳州各个乡镇中推广开来。

  另外,201 7年7月,漳州市扶贫开发协会成立,并募集资金近1000万元,开展系列扶贫济困活动。而地方各行各业的协会也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定向结对帮扶贫困户,为贫困户脱贫献计献策。在这样的环境下,无形中让扶贫更加精准精确,也让扶贫工作向好向上开展。

    扶志加扶智 脱贫见成效

  2月4日,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文件提出,“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漳州:水环境治理有望1月底前完工
  • 东山:蓝碳红利反哺村民
  • 平和:生态种养 好“钱”景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