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变异成“红包节” 人情往来不忘感情交流
春节临近, 回老家过年已成为老百姓的头等大事, 有要为过年去谁的家发愁的小夫妻、小情侣,有忙着办年货的市民,也有担心回家“钱包羞涩” 的刚从学校毕业的90后。对于不少人来说,过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一项调查显示,人情支出在500 元到2000 元的网友占比最大,为37.2%。(据1 月 25 日《信息时报》)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合家团圆的春节,自然少不了人情开支。然而,在消费社会,人情往来逐渐上演 “变形记”———购买礼物也好,送红包也罢,人情开支越来越大,让许多人不堪重负。春节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红包节”,让人情往来走调、变味, 让一些人苦不堪言却又难以抽离出来。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为了“脸面”上有光、为了赢取正面的社会评价, 一些人在礼物和红包上“加码”,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就此而言,“甜蜜的负担”既和片面的社会评价标准有关, 也和一些人价值追求的迷失密不可分。
正如社会学家佟新所言, 在市场化进程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手段,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金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有人认为,礼物、红包的身价高低往往意味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如何,情感亲疏怎样。在这样的语境下,礼物越来越贵重,红包越来越厚重,有孩子的过“红包节”,没孩子的过“红包劫”。
在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里,正常的社会互动的维持,一定是低成本、有效率的。只有将成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可持续的水平,人情往来才会回归本位。毕竟,当情感表达被竭泽而渔的时候,人情往来必然成为名实分离的空壳,人与人的相处也将失去原有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春节期间的人情往来, 不能让物质表达替代了情感互动。现如今,人情往来越来越缺乏品质,情感互动大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当人们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 当人们在亲人这里得不到足够的精神慰藉,人情往来即使表面繁荣,也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获取情感支持的需要, 如果人情往来失去了情感支持的功能,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事实上,面对“甜蜜的负担”,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倘若我们愿意多花一些时间陪伴父母、亲人,倘若我们愿意多花一些精力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用生命陪伴生命, 用心灵温暖心灵”,即使礼物、红包单薄一些,团圆的意义也不会打折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