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民生 > 正文

“手机看病”新潮真的来了?患者可在网上看病下单

2015-10-30 10:55 来源:闽南网 0

  一些新升级的app,可以让医生与患者视频对话。

  升级优化

  管理服务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不少“手机看病”软件也正在努力实现自我升级。近日进入福州市民视线的这一款“手机看病”app,已经突破了“自查+轻问诊”模式,着力于实现“问诊-处方-购药-报销”的闭环模式。

  这款app集合了众多国内知名医院的医生,这些医生分别来自不同科室。在app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医助”为自己安排在线值班医生,或者自主选择医生进行问诊。不同于以往的平台,在这款app上,医生视频问诊后,可以为患者开具电子处方,这个处方与患者在医院中得到的纸质处方具有同等功效。患者不但能够得到病情诊断,还可以根据处方,直接在app内下单购药,等待药品送上门。此外,该款app已获准在河南省实现医保报销,在其他省份的医保报销准许正在努力争取中。

  为了追求线上就医与线下无异的效果,该款app对看病流程进行了严格规定。“凡是想通过‘手机看病’开处方药的患者,我们的全科医生必须先看到患者拍照上传的其他正规医院(暂定二甲以上)已经开过的处方或诊断证明。大多数情况下,只针对常见慢性病开处方,初诊病人不开处方。”该款app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平台对处方药物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医生在app上开具的处方中,不包含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限制和管理的药物。对于需要开处方的患者,医生会通过视频问诊、诊后随诊将正确的用药方式告知患者,让患者与医生保持沟通,根据疗效和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据了解,该款app自今年7月上市以来,患者端注册用户已超过1000万名,医生端注册用户已超过10万名。患者费用全额支付给医生个人,app平台不从中抽成。对于患者来说,通过app,可以接触到以往需千里迢迢或排长队才能见到的专家,省下交通、住宿等费用;对于医生来说,在app上挣取的诊费完全来自诊疗和服务,不存在药品分成。此外,医生技术越好、态度越好,慕名患者就越多,收入相应越高,极大地促进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许多难题

  仍待解决

  虽然不断升级的“手机看病”app带来更贴心的用户体验,但与此同时,在监管、维权、报销、商业模式等方面,仍有许多待解的难题。

  从国家监管角度上看,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2012年,卫生部医政司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但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属于多点执业,仍然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看,网络问诊最大的风险是患者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消费者通过手机软件看病的次数增多,纠纷风险也随之上升。然而目前,我国医疗监管机构尚未介入到移动医疗app领域,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可能面临无据可循的尴尬。

  此外,各省的医保政策并不统一。目前,“手机看病”app大多不能开通医保报销或只能实现小部分区域报销,这影响了不少病患使用app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移动医疗在发展过程中至今仍未治愈自身的痛点——商业模式。目前很多app仍处于“烧钱”状态,为了吸引医患双方,平台大多选择免费提供服务,而“烧钱”模式主要靠融资来维持。

  “靠风投往前走,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但是移动医疗企业该怎么营利?”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医生、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是移动医疗企业争夺的资源,不太可能向平台付费;患者按说应该为享受到的便捷医疗服务向平台付费,但是他们大多将互联网服务与免费服务画等号,付费意愿不强;而由其他主体付费的模式仍在探索,远未成熟。这些问题不解决,“手机看病”很难走得长远。(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水仙花大桥南侧一辆三轮车载泡沫“招风”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