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漳州 改革开放40年漳州旅游业发展成就综述

闽南日报   2018-11-29 09:43

­  金色的世遗土楼,蓝色的滨海资源,绿色的山川田园,红色的经典文化,五彩的花海林海……随着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漳州,这座“鱼米花果之乡”,在人来人往的脚步声里,向每一个来往的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  漳州土楼迎客来

­  漳州地处福建之南,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漳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着力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打造“花样漳州”品牌。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从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层次从低到高。

­  观念变:从“旅游是什么”到“说走就走的旅行”

­  “我们年轻的时候,对于旅游根本没有概念。”出生于1957年的退休教师郑亚文回忆,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旅游条件欠缺,偶尔去一去中山公园、“马肚底”、云洞岩等本土休闲娱乐场所转一圈就很不错了。

­  “到了90年代,老百姓开始有了旅游的意识,北京、西安等地方成了为数不多的热门旅游城市。”郑亚文满怀感慨地说道,大家坐着绿皮慢车跟团旅游,500公里就要走一天,能去一次北京就算是“大手笔”了。

­  随着改革开放,漳州旅游业悄然兴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90年代末。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市旅游环境日渐优化,旅游景区建设日新月异,旅游营销力度日益加大,旅游产品开发日趋成熟,旅游区域合作日益密切,旅游行业管理日益强化,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  16个A级旅游景区,55家A级旅行社,78个全市乡村旅游点,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今,漳州坚持“全域整合、全域规划、全域营销、全民参与”的发展理念,提升旅游发展品质,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  2017年,全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3268.94万人次,比增22.9%,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并连续四年保持在全省前三行列;旅游总收入389.75亿元,比增30.9%,增幅位居全省第三,对全市GDP综合贡献率达10.95%。

­  “东山马銮湾、漳浦翡翠湾、长泰十里蓝山……近些年漳州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市民提供了不少好去处,‘五湖四海’更让我们生活在花园一般。”从事多年导游工作的林美华表示,如今人们旅游思想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旅游甚至成了一种潮流生活方式。

­  从“旅游是什么”到“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旅游大巴跟团游到自驾游、徒步游,从单纯的“到此一游”到融合各种新元素的旅游新经济。旅游,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融入人们的生活。

­  焕新颜:从“真土”楼到“美女楼”

­  驱车从平和县城出发,绕着双乳峰前行,约一小时,便抵达位于芦溪镇的绳武楼。

­  几缕阳光温柔地洒在绳武楼的灰瓦上,各式各样的木雕、石雕、泥塑、壁画随处可见。走进一家住户的客厅,屏风上刻着蝙蝠、燕子、鲤鱼的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老人提醒下细看,雕刻中竟然暗藏着“孝、悌、忠、信”等字,雅致大方,精美绝伦。如今的绳武楼早已远近闻名,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美女楼”,成为到漳州旅游的热门“打卡”目的地。

­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尽管历经百余年风雨,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但绳武楼仍然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并不为人所知。

­  “以前通向绳武楼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一到雨天,道路就十分泥泞。大家都在庭院里养鸡养鸭,河道臭烘烘,环境乱糟糟。”回想起90年代的绳武楼景象,林其尾感慨万分,正是因为旅游业发展,主人回乡投资,才有了如今绳武楼游人如织、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景象。

­  林其尾口中的“主人”,便是福建绳武楼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林青,亦是绳武楼的主人。“我是土生土长的‘绳武楼人’,对土楼有特殊的情怀。2012年,我回到家乡着手将绳武楼‘扮靓一番’。”叶林青说道。

­  修整土楼主体,整治河道环境,修建水泥路,建观光酒坊、水上餐厅、土楼宾馆……绳武楼文化旅游景区焕然一新。

­  旅游带来了人流,而人流则带来了需求。“旅游不仅改变了乡村乡貌,把‘真土’楼变成‘美女楼’,还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叶志勇表示,通过鼓励具有劳动力的“精准扶贫户”种植芥菜、养殖家禽、在景区就业等方式,旅游发展带动了一批精准扶贫户脱贫致富。

­  绳武楼内的小卖部生意十分红火,叶长坤笑得合不拢嘴。叶长坤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如今,他摘下了精准扶贫户“帽子”,自己当起了小老板。“以前我们夫妻俩挑水泥、种蜜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自从景区建起来,我们开了这家小卖部,每天最多能买到几百元。”叶长坤笑着说。

­  绳武楼文化旅游景区的蜕变只是我市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与旅游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漳州通过制定出台乡村旅游“百镇千村”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进5个精准扶贫七大攻坚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18年来,旅发委向上争取省级旅游扶贫资金160万元,用于补助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旅游扶贫规划,并下拨市级旅专项资金75万元,支持6个旅游扶贫项目建设。

­  促融合:从单一产业到“旅游+”模式

­  金秋十月,清晨阳光一缕缕洒向“灯塔钟”,复古情怀的人体互动日晷开始一天的分分秒秒,穿过十二生肖造型喷泉,仰望高达13米的艺术钟,一场以文化为底、钟表为礼的时间之旅开启了……

­  这是福建钟表博物馆,于去年7月开馆营运。

­  “400多年前,漳州月港泊来了西洋自鸣钟,让中国听见世界时间的声音。400多年后,大家能在漳州龙文看到时间世界的精彩。”漳州市恒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邵跃明介绍,博物馆是一座以漳州深厚的钟表产业基础为依托,辅以“钟表文化”为主题切入点,将文化创意与特色旅游融合,倾力打造的福建省唯一一座以钟表文化为主题,将“旅游+文化+产业”融为一体的大型主题观光工厂。

­  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工业旅游作为一种全新业态被广为提倡,在邵跃明看来,如今,漳州钟表产业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发展工业旅游被视为可探索的方向之一。于是,邵跃明找到富有经验的台湾文创团队,加入恒丽钟表观光工厂的团队,打造运营“具有漳州情怀的工业人文创意空间”,谋求从工业制造向第三产业升级的新突破。

­  百年钟表业接轨工业旅游,目前,观光工厂建有时间主题广场、钟表博物馆、时空穿梭隧道等多个参观点,为游客开辟一段独特的时光之旅。让人值得期待的是,包括博物馆在内,龙文区正在规划兴建“时间小镇”,力争通过3至5年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全国先进的钟表智造基地、新兴产业客厅及3A级钟表文化旅游景区,打造面向世界的全国重要钟表研发制造中心、展示体验中心和钟表人才集聚中心。

­  “如今,漳州不仅有‘季季花果飘香’,还有‘时时钟表传情’。”钟表同业公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渊斌说。多年来,漳州突出“旅游+”和“+旅游”效应,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2016年以来,新增了2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个省级观光工厂、4个省级露营公园、2个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和1个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新创建了3个乡村旅游休闲集镇、34个特色村和8家乡村旅游星级经营单位。22件入围“2017年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和百佳美食伴手礼,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本报记者廖瑜婷通讯员杨志慧文/供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4年第二届中国·长泰乡村气排球公开赛盛
  • 冷热相辅!龙海区谋划“零碳”赛道 赋能绿
  • 线上线下配合 漳州交警让“炸街”车辆无处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