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你工资有多少 校长月薪35元警察局长180元
教师满足温饱 警察局长买不到30斤米
看了这两份工资单,你也许已经惊呆了。警察局长月薪180元,比现在低保还低啊!
龙溪县下叶保国民学校教员工资单
但当时的货币购买力到底如何呢?
据龙海市档案馆馆藏资料,1941年,漳州地区米价一斗(12斤)在7元左右。折算下来,当年小学校长陈承敏每月35元的工资,大概能买60斤米。粗略一算,假设陈校长一家四口人,一天吃2斤米,陈校长的月薪也只够管全家不挨饿。
而到了1943年,根据当年龙溪县政府调查上报的《全国重要都市物价调查表》显示,一斗米价格已经涨到75元。两年间,米价足足上涨了10倍以上。折算下来,警察局长刘长泗180元的月薪,能买到的大米还不到30斤。
【解读】 工资没有固定标准 随物价变化决定
就这两份工资单,海都记者请教了漳州市政协文史委学者、福建省钱币学会理事林南中。
他介绍,1941年到1943年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漳州虽没有沦陷,不过由于临近的厦门、浯屿岛(今属龙海市辖)处于敌占区,当时的龙溪县实际上也处在战争前线。战争期间,国内生产遭到破坏,加上国家主要物资、精力都投在战场,国内粮食等主要商品物价上涨幅度很大。
1941年到1943年间,龙海市现年82岁的郑厚根老人正读小学。他回忆,战争时期,物资匮乏,纸币购买力波动很大,教师和职工的工资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物价的变化决定,用食物的价格计算。以小学校长陈承敏为例,他的月薪通常能买60斤米,但物价水平波动时,就用60斤大米的市价,再折算成工资发放。
郑厚根回忆,当时小学教师的工资大概2/3用于维持基本生活,剩下的1/3可以用于其他花销。从生活水平看,仅比满足温饱的层次稍微好点。
【趣读】 漳州籍名人 民国时期工资
杨骚:曾向鲁迅借过200银元
漳州籍著名诗人杨骚的儿子杨西北告诉海都记者,其父生前的文字并没有太多关于收入的记载。“父亲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稿费维持,不太稳定,生活并不富裕,他在上海出的很多书,主要靠稿酬来维持生活。”杨西北查阅鲁迅的日记发现,杨骚跟鲁迅认识时,鲁迅还曾资助过作为晚辈的杨骚,大概在1928到1929年期间,因为生活难以为继,杨骚还向鲁迅借过200元。
林语堂:一个月生活费300元
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介绍,据他整理的林语堂年谱,1923年,林语堂从回国任教以后,包括稿酬、演讲,各项收入加起来是高收入群体了。1928年,林语堂给开明书店编3本英语读本时,按版税能提前预支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到1929年,书编完,林语堂在上海已经有一栋别墅,里面有40棵白杨树,家里还请了五六个佣人。
民国大学名人工资(出处:360doc个人图书馆)
1912~1919年,1银元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100元。
鲁迅:1913年1月薪220银元,1916年1月任教育部科长,月薪300银元
蔡元培:1917年1月出任北大校长,月薪600银元
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月薪300银元
胡适: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学研究室主任,300银元
周作人:北大教授兼国史编纂处主任,240银元
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月薪120银元
郁达夫:经济学讲师:117银元
李四光: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月薪500银元(他只支取一半,另一半捐给图书馆)
梁实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月薪400银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