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龙海 > 龙海新闻 > 正文

龙海53年前银行女员工三八节合影旧照片 唤起尘封记忆

2014-03-06 09:38 来源:闽南网 1
龙海石码方通泉夫妇晒当年同事过节合影,更盼着能和旧友重逢。

  闽南网3月6日讯 53年,从指缝中悄悄溜走。旧照,却唤起了尘封记忆——

  1961年3月8日,龙海唯一一家银行人民银行的26位女员工,拍下了这张照片。

  发照片的人,是方通泉老伯。当年,他和妻子刘银花同在这家银行工作。

1961年,龙海唯一一家银行人民银行女员工合影
1961年,龙海唯一一家银行人民银行女员工合影(注:第一排右四是桂花姐,第一排左一是刘银花)

  昨天,漳州龙海石码镇,我们在两位老人的和乐里,听到了他们嘴边的旧事。

  老人说,三八节就要到了,找到这张照片时,有按捺不住的记忆:当年三八节,没有歌舞、没有联欢,甚至没有聚餐,但这不要紧,因为有半天假,就够了。这些,都一直记在心里,而更记挂的,是照片里的故友,除了已故的,不知,其他人现在过得还好吗,如能重逢,真想再来一张53年后的珍贵合照。

53年前银行职员

三八节是“解放日”半天大会半天假

  她是谁?

  银丝上头,有点耳背,岁月为她刻下了耄耋的痕迹。刘银花阿婆,80岁了。

  而53年前,1961年的“三八节”合照里,她排在第一排左起第一位。

  那个年代的三八节,怎么过?答案,都存在刘阿婆的清晰记忆里。

  1961年,龙海县(1960年龙溪、海澄两县合并成龙海县)还没有商业银行,只有一家人民银行。人行在县城石码镇下设一个营业部、三个储蓄所。而刘银花,在人行会计股工作,那一年,她26岁。

  上世纪60年代的银行工作,刘银花一周要上六天班。银行工作全凭手工对账,流程繁琐,加班也是常事。工作之余,还要回教室集体“充电”。匆匆吃完晚饭,又要读报、学政治2个小时。

  但,“三八节”当天是个例外,劳动岗位上的妇女真正“解放”了。

  1961年三八节的上午,县里召开妇女大会、听报告,领导宣传国际妇女运动的光辉历史,鼓励大家在岗位上真正当起“半边天”。听完报告,单位还组织全体女职工开茶话会,“仪式相当简朴,没有花篮,没有歌舞,没有聚餐,只有每个人桌上一杯清茶,和单位领导的报告。”茶会后,刘银花和女同事在银行门口合影,拍下了这张照。

  就这样,半天的大会,加上下午的法定假期,晚上还不用“学习”,大家都高兴坏了。

厨艺高手

厨嫂桂花姐

凭好手艺随夫受聘

  她是谁?

  照片中前排右起第四位女子,穿着、年纪明显与其他职工不同。

  仔细一问,她是当时银行招来的炊事员,因为年纪大,大家尊称她“桂花姐”。

  刘银花的老伴方通泉,同在这家银行工作,他说,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困难的。“那时天天吃食堂,只有过年或重大节日自己家才有开锅。”而操持食堂大锅饭的活儿,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桂花姐从来没烦恼,因为他有个擅长烹饪的老公。

  一次,银行领导到角美镇人行营业部出差,不经意发现食堂的菜可口,就借机做桂花姐的工作,想“挖”来烹饪高手——当时在角美营业部食堂工作的老公黄其卫。

  到石码工作可以,但黄其卫提出条件:得把在角美税务所当炊事员的桂花一起带上。

  哪想,领导立马拍板同意。

  说起桂花姐和黄其卫的手艺,刘银花和方通泉赞个没完。“花样多,干净卫生不说,食堂每月的伙食费从来不会超额。”刘银花说,那个年代,伙食费都是固定的每人每月10元,平均下来1天3毛多,经济困难,经费控制严格,不能多花。

  银行食堂师傅手艺好,声名远播,附近的学校和不少单位的就餐,也来挂靠人行食堂。

  就这样,桂花姐和黄其卫的能干,让两人最终在单位转正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龙海法院曝光20名涉及民生案件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下一条:龙海男子醉驾刮擦开车离去 清梦被扰踢伤民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