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龙海 > 龙海新闻 > 正文

龙海市三家县级公立医院让患者住院花“明白钱”

2015-10-29 07:42 来源:闽南日报 0

  作为全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之一,龙海市三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实现“过半病例定额包干”“不合理费用有效减少”“医院、病患和医保基金使用三方共赢”

  龙海医改:让患者住院花“明白钱”

  “胆囊息肉样变”到龙海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住院6天,总费用9432.32元,扣除新农合补助5130元,郑某自付费用2356元。10月23日,在龙海市第一医院,笔者细算这份账单,发现另有1946.32元由医院自行承担了。

  启动医改试点工作以来,龙海市把推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作为医改重点工作,该市第一医院确定了急性阑尾炎、胆石症等180种病种(组)定额付费,病例覆盖率达70%以上。今年7月,该市第二医院和中医院也开始实施改革,开展的病种(组)均为40种,病例覆盖率50%以上。

  龙海市第一医院院长洪劲榕告诉笔者,病种(组)付费实行定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奖励,有利于医院自主控费、患者明白消费、医保基金科学使用。如果医生乱检查、乱开药,超额部分就由医院自行承担,这就倒逼医生要自觉减少不合理费用的产生,因此患者医疗费用和自付金额都有所降低,也让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数据表明,病种(组)定额付费对于降低医疗费用起到了积极作用。龙海市第一医院第一季度人均自付费用2332元,环比下降10.3%;

  第二季度人均自付费用1892元,环比下降18.9%。前两季度医院按病种付费分别亏损13.1万元和6.1万元,7月和8月医院开始扭转亏损结余14.8万元,医院从被动应付改革到主动控费实现结余。然而,这一改革过程实为不易。早在2011年底,作为全省首批病人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单位之一,龙海市第一医院就开始探索支付方式改革,最初确定12种病种(组)定额付费,实施过程困难重重。同为试点单位的一些地方没能坚持下来,而龙海市通过不断调整付费标准,使之趋于合理定额,不仅坚持实施下来,还将病种(组)定额付费细化扩至180种。

  对于病种实行控费,医疗质量如何保证?龙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张碧兰告诉笔者,各医院将每个病种制定成A、B、C三条临床路径,A、B路径采取定额付费,新农合基金支付定额标准的70%,个人自付30%,属于民政救助对象的,民政基金再支付20%,个人仅需自付10%;C路径针对病情严重或者比较复杂病症,按现有新农合政策结算,实行实报实销。

  三条临床路径的病种比例控制在6:3:1左右,并将各医院控费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使医务人员自主控费,让患者住院花多少钱明明白白。

  此外,医院建立奖惩机制,把按病种付费结余部分用于奖励医疗团队,超支部分也分析原因扣罚相应的医疗团队。据了解,龙海市第一医院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体现医务价值的诊疗、治疗、手术、护理等收入占比由17.59%增长到20.99%。同时,由于各病种的A、B临床路径确定了付费标准,患者仅需缴纳30%的费用即可办理入院,医疗费用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黄国轩郑智敏蔡菁)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龙海打造3.78公里景观廊道 将与郊野公园相连接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