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揭开华安仙字潭石刻千古之谜
百年探秘千古之谜仙字潭石刻
似字,又有别于传统,似画,又过于抽象变形,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上的古怪符号,最大的长74厘米、宽35厘米,小者长15厘米、宽9厘米。
由于历史原因,对于仙字潭石刻的研究断断续续。1957年8月,省文管会到仙字潭调查。1961年,石刻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1988年7月,在漳州召开以仙字潭岩刻为重点的“漳州地区摩崖石刻学术讨论会”,收集专家论文23万字,编为《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一书。
1991年10月,仙字潭石刻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文化符号最多、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刻,由县博物馆林焘先生携带有关资料参加“’91国际岩画年会暨宁夏研讨会”。
1992年,华安县对仙字潭摩崖石刻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4年,华安县对仙字潭摩崖石刻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重新界定,向省政府报批。2004年10月18日在原石刻227米处的临溪东岸岩壁上发现两个五组10图岩画。
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中国岩画学会会员、漳州市文博研究员陈立群说,仙字潭石刻是一处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至于它的性质问题,目前依然存在着“字”与“画”两大学派,无论如何,其自身的岩画存在形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中国岩画学会会长王建平认为,认证仙字潭岩画遗存地与“字”“画”之争无关。仙字潭石刻应是新石器时代作品,内容非常好,似字似画,在中国岩画界是很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很丰厚。以黄仲琴到仙字潭调查为起点,开辟岩画现代调查的方式,黄仲琴是先驱,拉开现代研究保护的序幕。
守护中国岩画的神秘面纱
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之一,位于沙建镇汰溪中游北岸、东岸的临潭崖壁上。它是我国东南沿海上古人民活动的石刻遗迹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共发现8处18组60多个文化符号。2013年5月,它获批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字潭摩崖石刻非常宝贵,据漳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大伟回忆,十年前,他还专门去拓片,在市图书馆举办过展览,倡导各界都来重视和保护。
县文体新局局长黄清文说,多年来,虽然千古之谜未能揭开神秘面纱,但是华安不断地进行仙字潭的保护和管理。珍惜和保护这一珍贵的遗存,我们重任在肩。
针对“国保”仙字潭摩崖石刻,华安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编制保护规划,下一步准备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
华安提出“旅游兴县”战略,漳永高速将在9月底竣工通车,这将为华安的旅游迎来“春天”。当前,华安正整合仙字潭摩崖石刻、汰口古兵寨、笔架山、汰内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仙字潭温泉度假区。(黄阿彬 陈佳平 文/图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