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华安 > 华安新闻 > 正文

华安东溪头坡地上虾形遗址 窑文化的追寻与守护

2015-04-27 11:36 来源:华安县人民政府 0

  在距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十六七公里的东溪头坡地的上虾形遗址茂密的树林下,窑墙残部、出烟室、烟孔、匣钵等古遗迹依稀可见,地面偶有裸露着的陶瓷碎片。

  “上虾形遗址是东溪窑遗址重要组成部分,它属典型的横室阶级窑,以烧制清朝青花瓷器为主。”在高安镇文化站工作了30多年的邹财金介绍说,今年59岁的他是东溪头窑址较早发现者与守护者,他见证了东溪窑的“横空出世”。

  当年,一次偶然机会,从父亲口中得知东溪头存在窑址,他徒步4个多小时到下东溪实地寻找遗迹,从此便与东溪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福建通志》中有“漳窑出漳洲”、《闽书》中有漳窑在“龙溪东溪”,限定在一称为东溪的地点等记载,寻找漳窑遗址成为文物界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大事。

  1986年底文物普查,当时省文博研究员、陶瓷专家栗建安与高安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在东溪头找到一烧造青花瓷的大窑场,提出“漳窑”在东溪头的猜测。随后,省、市、县多位专家先后多次到东溪头勘查、复查,并发现了窑瓷标本,送到省里,经国家级陶瓷专家鉴定,确定是“漳窑”产品。

  此后,经国家、省、市和日本、东南亚古陶瓷专家及考古工作者多次考查,最后断定东溪窑就是“漳窑”重要遗址。

  东溪窑是大型民窑,以烧造青花为主,兼烧青瓷、白瓷、青白瓷米黄瓷、酱釉瓷等,另有少量三彩、五彩瓷。东溪窑烧造的延续时间长,产品类型丰富,窑址约10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最大的窑口,产品因质优而列为贡品。

  “东溪窑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极具文化内涵,它是福建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址之一,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产品被国外瓷器家定为中国名瓷。”栗建安说,他先后到东溪窑调查过七八次,长的时候一待就一个多月。

  据资料记载,东溪窑窑品出厂后,一路由人工担运至归德溪,顺流运达永丰溪,一路与上坪、上樟烧制的瓷器一并担运至北溪分渡口,再由平板船经九龙江的西溪、北溪分别载至月港,外销到南洋诸岛国及日本、欧美各国。

  后来,东溪窑由华安县文物部门登记在册,其辞条和照片先后被编入国家各种大型图书中,并被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011年8月,东溪窑遗址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申报点之一,并从20多处古遗址中遴选出马饭坑、上虾形、扫帚石等三处作为申报点,并启动“申遗”工作,

  为有效保护东溪窑,华安县成立了申遗“海上丝绸之路·华安史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综合、编写等小组。

  2012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考察、评估、评定,东溪窑古遗址成功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高安镇党委书记汤火标说:“我们乡镇积极配合承担需要做的事,实施基础设施,辖区管护、布馆等工作。”

  当地村民也在征地、环境整治等方面支持配合申遗工作,三洋村还制定《关于保护东溪窑遗址村规公约》等乡规民约。此外,窑址还采取回填的方式进行保护,并派管理人员定期巡查保护,邹财金每两天都要到东溪头巡查一次遗址遗迹,从最初的走路,到现在骑摩托车,从未间断……

  不仅是上虾形遗址,在马饭坑遗址现场,走在泥土路上,每隔两三步,便可见到裸露在地表印有蓝色图纹的陶瓷碎片,竹林下的陶瓷残片更是不在少数。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东溪头的马饭坑、牛寮、后坑辽、水尾、白叶坂等窑炉遗迹发现窑口20多 处;在东溪头、上樟村、绵治村等处还有客栈、商店、民居旧址等发现。省博物院及国内外专家先后对东溪窑遗址考察20多次,并对其中两处遗址考古挖掘,采集标本4000余件。

  “我们聘请了中国古建筑设计院编制《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聘请厦门地矿测绘院测绘三处窑址地形图,划定各处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并对窑址周边环境清理整治,在保护区设制界桩。”县文体新局局长黄清文说。

  如今,东溪窑博物馆落户在2000多平方米的厚德楼,一期布馆已完成,而古窑址的3公里道路将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目前相继完成了设计、测量等前期工作。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华安县开展旅游景区五一节前安全联合检查工作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