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华安 > 华安新闻 > 正文

忆中国电影战争片之父汤晓丹 曾想为家乡华安拍部电影

2014-04-03 09:41 来源:海峡导报 0

  汤晓丹被称为中国电影战争片之父,他对于家乡漳州华安饱含深情,晚年计划为华安拍一部电影不能如愿,引为一大遗憾。

  昨日,导报记者走进汤晓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寻找这位电影艺术大师给漳州人民留下的点滴回忆。

汤晓丹的侄子捧着汤晓丹画册
汤晓丹的侄子捧着汤晓丹画册

汤晓丹

知恩图报 要为华安拍一部电影

  生活在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的72岁老人汤光辉是汤晓丹的堂侄,1989年,他第一次见到已经80岁的堂叔汤晓丹。“他对华安、对华安的亲人感情很深。”汤光辉说,汤晓丹当时不停打听故人的情况,听到许多人已经不在,面露忧伤。汤晓丹还在不同场合多次提起自己小时候父亲早亡,云山村的十几家本家长辈共同出资支持他和弟弟上学的往事。

  当时,汤晓丹还曾表示要为华安拍一部电影。可惜因为身体原因,那一次是汤晓丹最后一次回到云山村老家。

  汤光辉说,叔父后来因身体不好住院,他和云山村的宗亲曾多次前往上海探望,汤晓丹曾表示没能完成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此事也得到了在上海生活的汤晓丹长子汤沐黎的证实。

自强不息 留下120多本字典

  “自强不息,永远进步,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汤氏后代最大的精神财富。”汤沐黎在整理父母遗物时,发出如此感慨。

  汤沐黎告诉导报记者,父亲留下了120多本字典,这些字典里有中文字典、英文字典、俄文字典,有音乐字典、美术字典、文字读音的字典……涵盖面非常广。

  汤沐黎说,父亲一生都在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他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对电影事业算是“半路出家”,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够完成如今的成就,全凭工作中的不断充实和自学。因为身体原因,汤晓丹在世的最后5年几乎都在医院里度过,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用中文和英文写两篇日记。在将近100岁时,他还开始自学法文。“学习,不仅是他事业的需要,而且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我们做子女的都十分敬佩。”汤沐黎说。

  “我们兄弟在艺术上小有成就,和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汤沐黎和弟弟汤沐海都是国际级的艺术家,他们都有过和父亲一样“半路出家”的曲折经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清明追思:父亲遭枪杀儿子踏上追凶路 凶手终获刑
下一条:全国台联副会长陈杰参观华安县高山族特色村寨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