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华安县下垅村—— 正气传后人 古村展新卷
红色古村下垅村充分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办起竹子加工厂,带动村民增加收入。林昕昕 摄
华安,是块红色热土。隐伏在这里的连绵群山间,有一个原生态的红色古村——下垅村(原名为霞垅村)。该村位于马坑乡西部,是土地革命时期漳平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承载着许多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近日,记者前往下垅村,感受古村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发展脉搏。
古村落的“红色印记”
一路寻访革命遗址,一路倾听红色故事。山高路远,小河潺潺,古树苍翠……下垅古村落自然古朴,清新整洁,自然风光优美,红色文化丰富,是闽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华安是闽西苏区宽广的游击区和向外扩展的战略要地,是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组成部分。下垅村36号的一座清代民居——霞垅苏维埃政府旧址德英堂,见证了这段历史。
德英堂的西北面山墙面,繁体字书写的“华安县霞垅苏维埃政府”标语显得格外沧桑。屋内斑驳的墙上,悬挂着当年赤卫队遗留下的蓑衣、斗笠、灯杖等,仿佛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
时光追溯到1929年8月。当时,朱德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平县永福乡,成立永福乡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主席陈赐容等同志暗中进驻邻近的华安县马坑乡下垅村,并以德英堂为秘密根据地宣传马列主义,筹备组织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下垅村成立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发动群众打土豪、惩恶霸,开地主谷仓分粮给贫苦农民。从此,土豪劣绅一听到“苏维埃来了”,就吓破了胆。
红色记忆永不灭。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德英堂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华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德英堂是革命之火的象征,也是华安被认定为苏区县的重要依据。”马坑乡宣委宋文馨介绍说,德英堂已被列为福建省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老区“标志物”、全国文物普查点、革命遗址普查点。
正气传后人。下垅村传统红色历史文化以各种形式发扬光大。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挖掘遗址历史文化内涵,马坑乡政府向上级提出申请修缮德英堂,目前方案正在修改完善中。
“今年,全县新入党党员,都集中到德英堂庄严宣誓。”宋文馨说,华安每年还组织学生参观下垅革命遗址,结合英烈事迹,把先辈革命精神融入到下一代的红色教育中。
老区村的“新追求”
如果说,过去外地人来到下垅村大多是为了重温革命历史。那么现在,人们在寻找红色记忆时,却发现它有了“新追求”,那便是日渐兴盛的乡村林下经济。
下垅村全村人口1030人,外出务工人口比例达60%以上,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是贫困乡里的贫困村。
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马坑乡以及下垅村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转型,鼓励村民引进种植水果、绞股蓝和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以及山茶花、红豆杉、桂花树、樱花树等绿化苗木,采用立体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按下了农民增收的“快捷键”。
田地间、山坳里,成片的绞股蓝娇嫩翠滴,散发出阵阵清新。“我种了6亩绞股蓝,一年能收6到7季,每亩年毛收入有一万多元。”下垅村上村自然村村民李大根说。
下垅村村委会主任游大南介绍,除了经济作物外,目前整个马坑乡绿化苗木的种植面积有一万多亩,单是下垅村就有1000多亩。
此外,村民还充分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自发办起竹子加工厂,带动竹林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以前竹子没人要,价钱也不好,很多人都是把竹子拿来当柴烧。自从办了竹子加工厂后,大家把竹子直接卖给工厂,砍下一根就变现一根。”游大南说。
在一家竹子加工厂,只见工厂门口堆满了刚刚砍下来的竹子,伴随着流水线上机器的轰鸣声,工人正忙着对竹子进行切割、加工。工厂负责人李宝榕告诉记者,工厂主要以加工筷子、竹席半成品为主,农民还可以把一些成色较差的不适宜加工的竹子送至工厂回收制成竹炭,充分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由于生产技术过关,竹制品质量较高,产品供不应求,不仅被浙江、辽宁等地大客户争先订购,有一部分还远销日本及台湾地区。
“收入多元化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幸福指数提升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下垅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如洲说,“这片曾经的革命热土,正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红色名片>>>
下垅村德英堂
德英堂位于华安县马坑乡下垅村(原名“霞垅村”)36号,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西北面山墙面,有繁体字写的“华安县霞垅苏维埃政府”标语。1930年2月至1932年5月,漳平永福乡苏维埃政府以德英堂为秘密根据地宣传马列主义,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惩恶霸等革命活动。
2009年8月,华安县文物普查队根据地方党史材料,结合下垅村民提供的线索发现德英堂,经考证为土地革命时期漳平永福乡苏维埃政府遗址。该建筑于2013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德英堂已被列为福建省老区“标志物”、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点、革命遗址普查点以及近现代文物史迹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