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沙建汰口:畲寨不简单 10年变身富美乡村
相传,350年前,一群畲族人从沙建汰口逆着九龙江北溪而上,或迁徙扩族,或躲避战乱……他们在新圩古渡口上了岸,追寻着族人心中传家建族的风水宝地。
畲族人看中了半山腰上的一处田螺地形,发现已有一户汉族人家居住,主人刚科举中榜,举家迁居漳州府郡,就把家园交给了畲族人。
于是,一个新的畲族部落在这里扎下了根。这个畲族部落以深山老林为天然屏障,他们和睦相处,辛勤耕作,世代繁衍,部落渐渐成了寨子。
这个部落、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
官畲村是闽南的一个畲族小村。纵使时过,但畲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没有境迁,由于没有平地,他们几乎是在半山腰的斜坡上安家。
若干年来及至过去的10多年,官畲村民穷得叮当响,不知道百元“红团结”长的是啥样子,生产生活资料总是靠借靠赊。
赊村穷寨,吃不饱、穿不暖也罢,破旧的土坯瓦房里,人与牲畜常是左邻右舍,臭气萦绕让人也睡不香。
每提及官畲,外人摇头叹息,戏谑说畲族的先人为何选址于此,那般穷山恶水,还非得说是风水宝地,喝西北风,见鬼去吧。
背后说那也就算了,即使是让畲人亲耳听了,那也得强压心头怒火,蹦到嗓门的话更得吞咽下,压根儿没有抬头争辩的底气。
因为畲民们心底亮得很,哪怕他们自己天天烧香拜佛拜图腾,天天扛着锄头开山种地,也不知道哪天能够应验祖宗的慧眼,过上跟其他村一样“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的好日子。
久而久之,“官畲”似乎在常人心中烙下难于磨灭的印痕,“官畲”自然而然地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官”家的重视和帮助,畲寨种茶、制茶,家家脱贫,户户致富,这个穷的代名词在这10年来彻底颠覆,奇迹般地演变为富美乡村的代名词。
已是第N次走访官畲村,因为精准扶贫,这个畲寨每次都有很多个让人想不到——
想不到镇区连村庄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建了一条又一条,其中一条还是等级的旅游道路。
想不到畲民发家致富,新建了畲韵浓厚、风格统一的房子,装修还有补助。
想不到畲民没再养猪了,不再一块猪肉刷了好几次锅,都舍不得炒菜,已过上了买肉过日子的好光景。
想不到寨子里空气找回了清新,人畜不再是相邻为伴,铁观音茶香取代了牲畜粪便的恶臭。
想不到村里几十米深的大坑填平了,人力战胜自然的造化……
这么多的想不到,哪怕是畲民的祖先可能也想不到。
“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品不老的文化,看不厌的风景”……许多游客在微信中时常炫耀着畲民们引以为豪的骄傲。
因为,畲寨富了,畲寨美了,畲民乐了,游人醉了。
畲民自豪地说——我们的畲寨名气可大了,我们是省级生态村、传统村落,2014年创建市级富美乡村,2015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还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畲民大胆地说——我们的畲寨百姓可富足了,全村茶叶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茶叶合作社升级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农民10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倍,2014年达16397元,家家户户都建了畲家特色的新房子。
畲民骄傲地说——我们的畲寨可古老了,是闽南地区3个仍保留自己语言的畲族村,畲乡风情也很多,请火节、踩火、娶新娘、砍柴舞、畲歌对唱……畲家民歌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闽南畲族文化重要的研究基地。
畲民大声地说——我们的畲寨风景可美了,茶山连绵云雾绕,畲家特色新房半山腰,看那古香古色碧山宫、风情广场,看那农耕时代的文化陈列馆,看那300年桂花树、迎客松、蘑菇石、手掌树,看那“畲”灯轻舞的文化长廊和畲族文化广场,可谓畲家新景承遗风。
畲民坦诚地说——我们的畲寨民风可纯朴了,特色村寨建设畲民无偿供地200多亩,村两委外出办事一分钱都不能报销,哪怕一包烟、一次点心也不行……成为漳州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第四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几十年来都是“无讼村”。
官畲巨变世人赞。青山见证着畲寨的昨天,茶园见证着畲寨的今天,畲族文化广场上的塑像——畲家始祖忠勇王等待见证畲寨的明天。
德蕴清风党旗红。正如“山哈”传承千年传统畲歌,他们对如今的官畲村有了新唱——官畲实在好光景,特色村寨正施行。下日建设那齐整,要请游客来光临。
再言“官畲”,外人不得不赞叹“官畲,不简单”,更有人认为“官”字开头,寨子将来一定会更“畲”更美。(黄阿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