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草根竹人的不灭竹缘 回家乡创办竹艺工作室
上个世纪90年代,他是华安研发、改进竹凉席的第一代,拥有实用新型专利,获两项国家级金奖;退休10年来,他以刀代笔,在广西桂林、浙江金华等地从事竹雕,雕刻旅游工艺品,而今回华安创办竹工艺品工作室,成为华安竹雕第一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今年70岁的林登泰十分欣赏苏东坡的这句诗。10月10日,在全国最大的竹类植物园——华安县竹种园边上,林登泰在他的竹工艺品工作室里,手持电动刀具,在进行竹雕创作。
几分钟后,一块10多厘米长、5厘米宽的竹片上,诗文画印俱备。一块十分平常的竹片,顿时成为一件朴素精美的工艺品。林登泰说:“这块竹片被赋予文化后,显得很有内涵。”
攻关竹凉席 华安第一代
林登泰祖籍是华安县仙都镇先锋村。上个世纪60年代,他初中毕业去泉州南安炮三师当兵。他说,因当时处“文革”期间,他被抽调与另外四名人员组成美术小组,在省内各地画毛主席像,写标语。
“我很认真学画像、写字,这方面的训练也非常严格。”林登泰回忆说。3年时间,他一星期一幅画,画了毛主席人头像、毛主席在天安门、毛主席到安源等各种场景的画,最大的一幅是2米长、1.6米宽。他还学习、掌握了行书、草书、仿宋、黑体等字体的书写,写了许多“毛主席万岁”等标语、口号。如今,他依然能够形神兼备地画出毛主席画像。
1969年,他退伍分配到华安造纸厂工作。3年后,他调到县物资局。平时,他会练一练字,单位同事都知道他写了一手好字。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县竹器厂濒临倒闭,企业要求帮助找项目发展,比较有外出参观的林登泰偶然发现江西有人在制作竹凉席,但是工艺十分落后。
于是,他和朋友一起钻了进去,在滚筒、切片、磨光、漂白等方面改进工艺,技术攻关从低级到高级。1993年,经过3年来努力,他和朋友在反复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成功。
林登泰说:“当时,我们带了20件改良工艺后生产出来的竹凉席到北京参展,想不到一件能卖400元,共赚了1万多元。”他还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取得了“四面洗槽”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得两个国家级金奖。
当时,一件竹凉席市场价180元,而林登泰的月工资仅40多元。为了3个子女读书和生活,他和朋友一起到全国各地去推广竹凉席加工,通过专利转化赚回前期投入的成本。
当然,有人愿意以30万元的高价买断这项专利,也有人想借专利去诈骗,但都被林登泰谢绝。林登泰说,我们到全国各省去传授竹凉席加工技术,每次成功转化,收对方5万元。想不到短短两三年时间,这项技术在全国竟然火了起来。
到了1997年,林登泰不再从事专利转化,1998年,县物资局也因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冲击而倒闭,每月210元的工资半年才发,家里的子女有的读大学,有的读高中。
此后,他在竹凉席的印花、坐垫、保青等方面下功夫,提高竹凉席的市场竞争力。李跃川感慨地说:“2003年,别人的竹凉席加工厂都倒闭了,而在林登泰的指导下,我的加工厂带有印花的竹凉席还是很畅销。”
结缘竹雕路 华安第一人
随着竹凉席产业的飞速发展,林登泰完成了华安第一代竹凉席人的使命。2004年,他退休了,到广西桂林去找一个做物流中转的朋友玩。
“那里是旅游城市,旅游商品很多。”林登泰记忆深刻。看到一家旅游商店在卖竹雕产品,林登泰尝试地跟店主说,不然,我也雕几个卖给你,看行不行?店主答应了。
林登泰回到华安,弄了些做竹凉席的竹头、竹尾等废弃材料,带到桂林去雕刻。想不到林登泰雕出的几个竹雕工艺品,店老板十分满意。
此后,因林登泰有早期部队学习的艺术功底,加上对竹子的特殊感情,很快他就迷上了竹雕,他买了书法、山水画等很多书在学。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养,不断地积累,你的技术才会提高。”林登泰说。他在广西桂林呆了6年,以刀代笔,用电动刀具进行雕刻,掌握了竹雕技艺。
当时,一个姓吴的浙江朋友提出到浙江创业,他俩一起考察了这个行业,2010年,林登泰就和这位朋友一起在浙江金华东阳落脚,开始了二次创业。
“我们主要做香道和茶道。”林登泰说,“我负责雕刻,朋友负责销售。”
林登泰的子女都在厦门、漳州等地成家立业,他更加投入于竹雕。他认为,艺术的百花园里各有不同风格,艺术品最主要的是讲究随意、自然,不自然的东西不是作品。
林登泰出自草根,还喜欢郑板桥等古代名家有关竹子的诗,他脱口读出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今年,有朋友请林登泰回华安搞竹雕工作室。他带着家乡竹子的情缘,回县城竹种园边上搞了竹工艺品工作室。工作室里,一张桌子,几根电动刀具就是他的工具,其他屋里展示着竹筒、书卷、花筒、茶具等各种各样的竹雕工艺品。
竹片融入文化,它的文化价值就体现出来,工艺品的价格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七旬老人林登泰由此成为华安竹雕第一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今年70岁的林登泰十分欣赏苏东坡的这句诗。(黄阿彬 陈佳平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