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推动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 提升内驱力

福建日报   2018-09-17 09:05

­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漳州市共组织产学研活动60场(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86项。近年来,漳州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之间形成了协作共识,这其中,它们各自如何发挥作用?且看——

­  潮涌产学研结合

­  13日,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黄泱与研究生们匆匆下乡采集样本,又匆匆地赶回实验室研究,这个炎热的暑假,他们都在争分夺秒中度过。

张茂升副教授和几位研究生检测实验华阳超纤有限公司送来的片碱样本。

闽南师范大学学生参与环境工程项目实习。

­  “我们现场查看企业及周边的土壤污染情况,通过比色传感器选择性判断土壤的颜色。若系统反馈出的调查情况有异样,则有污染的土壤将被列为风险地块。待样本取回后,再做进一步的土壤监测和修复等工作。”黄泱介绍说,今年7月,省环保厅将闽南师范大学列入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专业机构重点推荐名录,使之成为第三方专业机构。“同比一般的第三方专业委托机构,高校师生在完成普查和监测等工作中,既可以解决问题,还能提高自身专业以及经验积累,为日后的科研实验储备更庞大的数据库。”黄泱说。

­  早在2014年,闽南师大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就和漳州市林业局达成合作意向,由后者提供经费资助,并安排相关高级工程师配合高校专业人员开展红树林保护科普及环境教育推广等活动。几年来,漳州逐步加大产学研工作推进力度,高校也在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  2017年,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以用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意见,提出加强联动,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团组织、中介机构等作用,合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政府资金支持项目的产学研导向,面向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强化有组织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

­  对政府而言,高校本身就是价值;而对高校而言,这种重视为学术进步带来了新的方向。

­  2月7日,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政府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科技合作方面,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和信息库建设;在人才合作方面,开展培养培训,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共享区域优秀人才;在教育合作方面,促进基础教育补短板。

­  产学研结合的潮涌,一浪高过一浪。

­  为转型升级献计

­  高校拥有诸多人才,具备满足各类课题科研需求的能力,因此,不仅政府重视,企业也将目光聚焦高校。

­  “我们对片碱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企业自测的数据虽然相距甚小,但按照标准的实验流程得出的数据才较为精准。”1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张茂升副教授和几位研究生刚刚完成福建华阳超纤有限公司送来的片碱样本检测实验。

­  “虽然公司有研发中心,但关于物理力学的实验较多,缺少化学实验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实验设备。”该公司总经理杨永建介绍,化学实验是他们的一个弱项,每当数据的准确度出现疑虑时,他就马上来向教授们讨教,再将教授给出的正确实验方法和建议带回企业。他说,与闽南师大的协作,很好地弥补公司产品的弱点。

­  除了满足企业的常规技术需求外,产学研结合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  在超纤维的生产环节中,会产生一种聚乙烯废料,可以制造塑料椅、塑料桶等物品。杨永建寻思着,能否将聚乙烯循环加工,节约生产成本。为此,他找到了闽南师大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物无机化学及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林海彬副教授。

­  企业提供的课题引起了林海彬的兴趣,一番实验后,他提议,将废料聚乙烯提纯到可制作高端塑料用品的程度。他算了一笔账,提纯1吨聚乙烯的成本只要1000元左右,能以1万元/吨的价格卖给产业链下游企业。

­  产学研结合带来共赢。高校教授吸收前瞻技术,辅助企业成长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今年,福建万安集团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涂料产品研发与质量监督检测”合作项目,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将建立研发中心,计划推广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投入标准化生产对大中型企业来说是必要的。标准化生产严格地控制了产品制定和发布的标准,达到统一方可获得生产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为企业产品推向国际赢得筹码。”张茂升说,高校的价值吸引了各界瞩目,这是新的机遇。

­  经济社会都获益

­  产学研结合使大众成为创新的主体,传统意义的实验室与社会活动的边界也随之消融。

­  “虽然从事化学研究多年,但第一次实地考察,我也置身于‘门外汉’之列。在充分了解生产工艺后,我才对‘超纤维’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教育界不断提倡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张茂升坦言,如果不是产学研合作的加深,他大概会和以前一样,欠缺对企业生产的认知。

­  产学研结合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同样肩负起培养学生的任务,这是产学研结合对高校的推动作用之一。

­  “我们在全面调研了漳州水质检测项目后,针对水质测试的仪器进行了改良,目前正在做电化学传感器,完成后可为漳州水质检测提供技术服务。学校授予我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让我们有机会针对性地挖掘产品性能,这个过程加速我们社会经验的积累,为从学习环境过渡到工作环境打下基础。”研究生褚亚茹告诉记者。

­  黄泱认为,高校所从事的研究到最后都希望能够落地,创造社会价值。漳州市营造了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为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了“土壤”。

­  目前看来,漳州产学研结合在各方配合中,走向“政用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要收获成果,还需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整合协同创新的各要素,最大限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在近几年的“6·18”人才对接会上,漳州利用平台合力优势,政府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推动参会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扶持漳州科华企业与中科院院士田昭武成功对接“基于薄液层氧化还原偶的超级电容器的研发”项目,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联合实验室,转化了一批技术成果;推动全球首家商用级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开源平台研发公司Skymind落地福建。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漳州:水环境治理有望1月底前完工
  • 东山:蓝碳红利反哺村民
  • 平和:生态种养 好“钱”景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