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重点推进食品产业发展 打造中国食品名城
做强『食品产业』 作为“中国食品名城”,食品工业是漳州首个千亿产业。为加快食品产业的创新转型,谋取更大发展,目前,漳州正充分集聚各方优势力量,旨在再造漳州食品工业新优势,着力把漳州打造成世界著名的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漳州市食品产业
重点企业名单
1、鸿一企业有限公司
2、漳州百佳实业有限公司
3、漳州傲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4、海之星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5、漳州泉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6、漳州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7、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
8、福建盈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9、中纺粮油(福建)有限公司
10、东亚水产有限公司
●政策链接
今年初,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食品产业作为我市工业发展重点之一。
《意见》提出:以大闽食品、天福集团、同发食品、海新食品、海魁水产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延长食品产业链;鼓励食品企业加大技改研发投入,提高精深加工和市场开发水平。加快建设功能配套完善、集疏运条件好、信息智能化水平高的专业市场和专业物流园区;力争到2018年拥有产值上10亿元的食品企业25家以上、产值50亿-100亿元的食品企业3家以上,食品产业产值2000亿元,打响“中国食品名城”品牌。
图为该集团员工正在工序明确的生产线上开展蟹肉加工 张文艺 蓝智伟 摄
福建盈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漳州市重点食品企业之一,长期以来坚持开展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现状
传统支柱产业
社会贡献大
食品产业是漳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截至2014年底,漳州共有食品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511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27%;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03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6%和全省的24%。
食品产业体系上,涵盖16个大类、40多个小类,部分产品产量更居全国、全省首位,如大闽公司的速溶茶年产量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盈丰公司则是国内最大的糖姜生产企业。生产布局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食品生产基地。如集中在东山、诏安、云霄等沿海区域的水产品加工;集中在芗城、龙文、龙海等沿九龙江区域的果蔬、食用菌、休闲食品加工。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市食品产业形成了诸多骨干企业。到2014年底,全市亿元食品企业265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近三成。”市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由此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全市食品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商标品牌223个,如天福、紫山、信华、大闽等都有较高知名度。”
作为优势产业,食品产业一直推动引领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就业方面,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年可安排用工超11万个,占全市规模企业职工数的31%。税收方面,2014年创造税收约27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28%。出口创汇方面,2014年出口37亿美元,占我市出口总值的46%。
问题
原料供应不足
大而不强亟待转型
尽管漳州食品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不俗成就,但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解决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是当前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例如水产品加工业的原料进口比例就高达60%。”市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受农业用地被挤占,以及重生产经营轻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理念影响,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量减少,蘑菇、食用菌、芦笋等一些本地原料优势已消失,以致无法满足现有食品加工需求,企业只能外移或到外地开辟新原料基地。
再者,我市食品产业目前总体上仍以原料出口和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对人工生产依赖性较强,以致食品加工的潜在价值没有充分实现。与同是中国食品名城的烟台、漯河相比,我市龙头效益也明显不足,规模以上企业数和产值上都较之落后。
此外,我市大部分食品企业存在创新意识偏弱、经营模式滞后的问题。“我市食品产业科研和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偏少,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国家级仍空白。”这位工作人员说,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投入不够,缺乏不通则变的危机感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大部分企业也不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
对策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加快创新引领
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我市正充分集聚各种优势力量,全力破解当前食品产业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市正着手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以解决生产原料不足问题。并将研究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优先提供基地建设用地指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最优惠农业生产用电用水价格等支持。我市还鼓励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产品生产需要,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养基地,以获得产量、质量较为稳定的食品原料。
“加快创新转型引领,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市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市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给予扶持,每年在产品研发、技术提升、机器换工、两化融合等领域,重点培育扶持一批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同时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食品机械装备,提高行业装备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我市将持续落实各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实施食品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领食品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上,我市将重点抓好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及支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紫山集团创新型管理经营模式下,员工在生产线上的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生产秩序井井有条。
紫山集团:
创新管理模式 激发企业活力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食品工业重点企业、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企业,年加工各种农产品原料近20万吨,上缴税收4000万元……创立31年的紫山集团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究其原因,除了技术设备的优化升级、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外,其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也贡献极大。
紫山集团的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俄罗斯等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先靠的是对质量的严格把控。紫山一直按先进国家标准和客户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行从田间到餐厅的全程质量管控,确保通过产品批号能从成品到原料对每一环节进行追溯。集团副总裁高琼珊说:“没有质量的生产就是败家子行为, 这是紫山质量管理铁的法则。”
而除了严把质量关,在资金管理方面,紫山集团还做到不拖欠银行一分钱、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不拖欠国家应缴税收、不拖欠员工工资。“此外,2009年我们投入1700多万元建设污水池工程,使企业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000吨。”高琼珊说,“这类举措虽不能马上带来经济利润,但长远来说,不论对企业还是社会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正是这些30年如一日的坚持为紫山带来了业界口碑和各地源源不断的订单。
▲福建东亚水产有限公司注重转型升级,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与科研机构联姻,引进高新技术进行精深加工,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一系列产品。图为东亚员工正在加工准备出口的鱿鱼(朱少文 摄)
海新集团:
企业发展源自创新
自1985年退伍军人蔡土木自筹20万元资金创办海新饲料厂至今,海新集团已成长为涉及农牧、食品、投资贸易等多个板块的多元化集团企业,净资产二十多亿元。集团副总裁蔡龙狮表示:“创新是海新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海新进军食品领域是在1992年。最初十几年,海新的食品产品走的是低端路线,并未获得多大名气,即使后来不惜重金请来明星代言,销售也未见起色。“当时我们的产品没有特色,不够精致,所以宣传再多也无益于提升竞争力。”蔡龙狮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董事长蔡土木多次带队前往欧美考察外国同行的先进理念和工艺,并于2007年引进中国第一条奥地利HAAS专业华夫生产线。此后,海新丹夫华夫饼的名头在国内打响。“我们并未就此停下脚步,”蔡龙狮说,如今国内有专业华夫生产线的企业有十几家,却没一家做得比海新好,就在于海新坚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同时,公司还通过市场对产品的定位来革新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的营销模式向经销商、大型商超、电商等多种形式的现代经销模式的转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