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89岁抗战老兵讲述抗战史 和战友镇守虎头山
近日,笔者探访了家住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现年89岁的抗战老兵崔秋林。虽已年届耄耋,但回忆起那段烽火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1944年,18岁的崔秋林被抓壮丁入伍,与其他兵员一起,从东山被押解到江西集中,走了6天6夜到达安徽宁国府。隔天,他被编入川军21军146师436团1营3连2排5班,随部队镇守虎头山,以阻击日军南下。
当时川军衣着简陋,装备落后。抓住他们多穿草鞋的特点,狡诈的日军在草地上撒满竹钉。“这种竹钉用桐油熬制、毒液浸泡,既坚硬又有毒。因体积小,不易被发现,一旦踩到,便会刺破脚板、流血不止。”崔秋林回忆,当时有一个来自龙海海澄、名叫洪茂川的士兵,扛着一箱子弹行军时不小心踩到竹钉,脚板顿时被刺穿,血流如注。因后方卫生队没有跟上,战友只能先帮他拔掉竹钉,以破衣服包裹,搀着他继续前进。后来下起雨,其伤口经雨水一泡开始化脓、溃烂,足有茶杯口那么大。一个半月后,崔秋林和战友轮流带他到卫生队医治,用缴获的日本黄药水消毒外敷,才逐渐康复。
1937年11月,日军大举进犯安徽,1939年攻下临时省会立煌县,妄图一路南下,不料在安徽遭受强烈阻击。1944年日军进攻宁国府虎头山受到川军的拦截,退守到鸡头山与川军对峙。21军凭借虎头山及山下无名河的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崔秋林回忆,他们部队经常下山伏击日军。他们将写有“打倒臭日本”之类抗日标语的木牌立在日军必经之路,埋设地雷、手榴弹、安装引信。日本兵一看恼羞成怒,试图拔掉木牌而被炸死炸伤。虎头山居高临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对岸日军的动向。有一天,发现日军拔营调防,只留下一个日军与汪精卫伪军混编的营留守,436团团部决定拔掉这个据点。入夜,部队下山包围了敌方驻地。团长悄悄摸进村,发现敌兵已经入睡,枪支都用铁条贯穿锁在枪架上。团长当即指挥埋伏在窗下的士兵,一起朝屋内扔手榴弹,炸得敌军血肉纷飞,一举拔掉该据点,并缴获歪把子机枪、皮靴等大批战利品。几天后,日军疯狂报复,虎头山遭受日军狂轰滥炸。21军战士转入3米多深的战壕,坚守阵地,“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方英勇顽强作战,虎头山一直未被日寇占领。”
1945年8月15日,山下忽然传来阵阵密集的枪声,崔秋林他们以为日军又来进犯,但并未发现敌情。原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山下一片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中国胜利了。崔秋林说,“虎头山战斗激烈,许多战友负伤、牺牲,但我们一直坚守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崔秋林所在的部队调防镇江、苏北天行港、上海等地,1949年上海战役中,国民党军21军146师436团中校代团长刘文达等率部投诚,所部被收编,崔秋林加入人民解放军28军。1952年,他复员回到东山,在当地一所小学教数学,后转业成为渔民。当年因穿草鞋行军打战,崔秋林的双脚留下终身病痛——睡觉时必须穿袜子,否则稍有摩擦便疼痛难忍。崔秋林说,自己的命是捡回来的。“现在国家强盛了,但当年日本鬼子的暴行和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不能忘记。”(刘建龙 许培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