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委书记陈云水: 建设“生态旅游岛·漳南核心区”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环东山岛经济区域,长远要按照大城市定位进行谋划,当前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东山将以此为动力,站位全市发展大局,强化“六个着力”,努力在环东山岛经济区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着力抓规划
打造“城乡联动、示范带动”的海岛城市
突出规划引领,抓“三个层面”规划:一是“多规合一”。着眼建设漳州南部核心区,加快编制城乡总规、美丽东山等6项规划,打造西埔中心城区、铜陵历史文化古镇、滨海顶级休闲社区,构建“一带四组团”空间格局。二是专项规划。加快新编或完善全岛生态、港口交通、工业园区、教育片区、旅游海湾、进岛三个出入口等专项规划,“精耕细作”重点部位、重点区域。三是村镇规划。全面完成全县66个行政村规划,突出海岛风情、闽南风格,引导群众建富美新村、温馨家园。
着力补基础
建设“设施完善、互联互通”的综合枢纽
重点补齐“两个短板”:一是保供水。新建投资5.6亿元的岛外引水第二水源工程,加快修复第一水源工程和红旗水库扩容。二是拓通道。拓陆域通道,加快建设沿海大通道东山陈城-诏安梅岭段,力促高铁支线延伸入岛;拓海域通道,提升铜陵作业区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对台5000吨客货码头、远洋渔业码头;拓空域通道,启动建设投资5亿元、占地1200亩的通勤机场。
着力重生态
构建“深绿清新、水润低碳”的海岛典型
深入实施“七个五”行动计划,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建”,即建生态绿化网、卫生保洁网、污水处理网。突出景观、生态、防护功能,构建“一二三四”绿化布局。推行“垃圾不落地”,提高城乡卫生保洁一体化运转水平。统一规划并逐步建设全岛污水处理管网,加快两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率先实现县域污水处理全覆盖。二是“治”,即治“两违”、违建养殖场、盗采海砂。持续推进“两违”整治,下大力气整治违建养殖场,打击、遏制盗采海砂现象。三是“管”,即管“制度建设、责任落实”。健全生态红线、常态监管和奖惩问责机制,确保管控无死角、无盲区。
着力强产业
培育“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县域经济
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三大产业”。一是做大工业。加快海洋生物科技、玻璃及新材料“两个园区”标准化建设。(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发展远洋捕捞和深水养殖,发展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科技,建设区域研发平台,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力争2020年海洋水产突破350亿元。以旗滨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发展玻璃及新材料产业,争取至2020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把东山打造成为业界知名的产业基地,二是做精旅游。围绕创建国家全域化旅游示范区,实施“一区、一带、一环”旅游空间布局,建设生态环岛路、苏峰山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着力破解冬淡问题,举办各类体育文化赛事,开发温泉资源,引办海洋世界、海上乐园项目,形成三日游体量。三是做优现代农业。高标准规划集中连片的现代养殖区、种植区,拓展生产经营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把关系城乡群众发家致富的现代农业发展好。
着力惠民生
创造“民生普惠、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
在每年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同时,重点办好“四项事业”:一是群众满意的教育事业,加快东山一中迁移创建和东山二中晋级,推进文昌学村、综合实践基地、公办幼儿园等项目,打造全省教育强县。二是群众放心的卫生事业。高起点推进环东山岛经济区域三级综合医院、新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项目,推动医疗水平走在区域前列。三是群众欢迎的文体事业,建设“一片、两园、三馆”,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大型体育场馆等一批项目,争创重大国际国内赛事首选地。四是群众期盼的保障事业,健全养老、住房、救助等保障体系,推进精准扶贫,确保2017年全县810户1972人精准脱贫。
着力优保障
营造“优质便捷、活力迸发”的发展环境
强化“四个保障”:一是征迁。依法依规、敢抓敢为、立说立行抓征迁,实现项目推进“零障碍、零延误”。二是资金。运用向上争资、招商引资、多元融资、PPP等手段和模式,实现资源、资产、资金利用最大化,助推地方经济建设。三是服务。加快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改革,改进优化服务,提升办事效率。四是队伍。以谷文昌老书记为标杆,全方位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东山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