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七旬老农展示2000多张“古眠床” 古床唤起温馨家庭记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式眠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东山县七旬老农林财平却想方设法为它们寻找到新的归宿,在他创建的闽台民俗馆里,2000多张承载着传统家庭文化的各式古眠床异彩纷呈。
闽台民俗馆馆长林财平介绍收藏的古眠床
“那是古眠床的床屏、‘遮风’,这是床裙、床帘,上面都是精雕细刻的‘梅兰菊竹’‘喜鹊闹春’‘鹤鹿共舞’等吉祥图案。”现年73岁的老农民、闽台民俗馆馆长林财平介绍,由于新搭盖的房屋面积只有400多平方米,只好将收藏的古眠床拆开来,按它的品种样式、构造分类摆放。只见每一片、每一块床帘、床脚、床屏、床柱、床堵都是装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让人目不暇接。在三面红底或黑底的“遮风”上,用金粉细细勾勒出的花、鸟、虫、鱼或戏剧人物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林财平感叹,尽管古眠床很精美,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除了极少数老年人仍然留恋古眠床外,年轻人都崇尚简约的现代床,这类古眠床已越来越罕见。即便偶有发现,也大多被送进老房子里或柴草间“休眠”。大多数古眠床已毁坏丢弃逐渐消失。这些都是历史传统的东西,我觉得很可惜,就想着用什么办法能重新把它们利用起来。这些古眠床来自东山岛城乡,是老林近30年逐渐收藏起来的。原来这些古眠床放在白埕村家里的老房子和柴草间,今年4月才搬到民俗馆。
对古眠床颇有研究的老林说,床,是每个人“最亲密的小伙伴”。清代戏剧家李渔,甚至把床提到了比“糟糠之妻”更亲密的位置。这位先生认为床陪伴自己一生,情感最是深厚。古代人将床精心打磨出各种花样,使原本的“睡具”,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其中,尤以闽南古眠床最具特色。想结婚,先买床。东山人重子嗣,所以婚嫁置办一张古眠床,便是婚姻里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旧时代有钱人娶新妇,须得早早选定木材、设计好图案,之后等着能工巧匠一天天把构想变成现实。比较穷的人也省吃俭用攒钱买二手床或请木匠制作比较简单的眠床。
在东山城乡,古眠床多以优质的杉木、樟木、楠木等制作而成,三面围屏,屏上刻画人物、山水、花鸟。古眠床不仅是一件实用家具,也是一件精美雅致的工艺制品。富贵人家更愿意在婚床上花下重本。在木材上,他们会选用紫檀、黄花梨、楠木等贵重木材,务求新床奢华贵气。古眠床的颜色多以红色为主色调,与常见的红砖红瓦一样,显示了东山人偏好“红日方喜庆”的特色。古眠床的制造完全靠榫卯来连接,这种榫卯的连接符合了力学的标准,往往比现在用铁钉钉成的要坚固得多,历经几十甚至数百年依然牢固。
老林说,他收藏的古眠床,少数是明代、清代,多数是50年前的。有的一张床代代相传,睡过了六七代人,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在制床工艺上,明代以简洁、素雅著称,到了清代,除继承明代的工艺传统外,整体上更趋向于复杂,雕花趋于繁复、精细。现在所看到的古眠床多为清朝流传下来的。古眠床雕花题材为花鸟、瓜果、人物故事等。其中,花鸟、瓜果、博古皆取其吉祥之意,而人物故事题材则大部分取自戏剧人物和民间故事,比如“西厢记”“陈三五娘”等。雕花,又分为线雕、浮雕、层雕三种。线雕比较简单。浮雕和层雕,雕出的图像比线雕显得美观精致。
承载着家庭特殊记忆的精美古眠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消失,但林财平的收藏给它赋予新的生命。
☉谢汉杰文/图